第140章 慕尼黑会议(4 / 6)
这下情况就彻底尴尬了,没有伦敦的支援,波西米亚与瓦格纳还是守住了苏台德,这是不是证明,伦敦从一开始就可有可无呢?
于是毫无意外的,原本因为乔放弃布尼塔尼亚国籍,还有不服从伦敦外交政策,而饱受批评的布尼塔尼亚最棒党此时开始了全面的反击。
在报纸与广播中公开批评伦敦的绥靖政策。
虽然看起来事情出现了转机,但是亲自带着装甲集群在苏台德到处救火的乔现在实际上压力很大。
由于国力上的压倒性差距,所以虽然现在看起来战线十分稳定,但是厚厚的伤亡报告,也让乔意识到这种战斗已经开始变得持续性的不可持续。
虽然在战争正式爆发之后,波西米亚开始了第二轮动员,受到鼓舞的波西米亚人也开始大批拿起武器走上战场。
让乔手里第一次有了百万大军。
但是这百万大军中,有大量的部队是无法调动的要塞卫戍部队。
剩下少数的机动部队,还要在战线上顶着伤亡到处救火。
如果这些机动部队,被消耗完毕,那么距离防线彻底崩溃的时间就不远了。
面对这种局面,除了波西米亚政府开始执行工业撤离计划之外,乔开始策划进行一次大规模反击。
战火一直烧在波西米亚的土地上,这让条顿人感受不到压力。
但是如果战火燃烧到条顿人的土地上呢?
这次不再是伞兵快进快出,按照日耳曼尼亚方面的说法是搞蚊子般的袭击,而是带着大部队突入条顿境内占领条顿人的城市,比如位于边境的德累斯顿。
这会不会对战局造成影响,将那个疯狂的元首逼上谈判桌呢?
基于这一点,乔开始制定这次反击计划。
在乔制定计划的同时,元首的压力也很大。
虽然在发起战争的时候,元首相信自己能够轻松的夺取苏台德,甚至是占领整个波西米亚。
但是当攻击开始之后,元首才发现,事情和自己想的一点都不一摸一样啊。
部队一头撞进苏台德地区之后,就像是陷入了泥潭一般。
即便是精锐的装甲部队,在苏台德山区中的推进速度也让人不由得想起了上次大战的堑壕战阶段。
虽然部队的士气非常旺盛,但是部队的损失让元首多少有些绷不住。
那些原本准备作为尖刀部队,捅开高卢人防线的装甲部队的大量损失,让元首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这么继续打下去了。
再这么打下去,自己是能够获得苏台德地区。
但是付出的代价绝对是自己不能接受的。
特么的,乔这个家伙怎么这么难搞。
面对现在的局面,元首召见了自己的将军们,在大清洗之后,随着王党势力的彻底消散。
现在的条顿政府与军队中都是元首能够信任的人。
所以这次元首向自己的将军们阐述了自己的想法。
虽然部队在波西米亚的进展不顺,但是波西米亚现在的损失也很大,乔现在肯定打不出来。 ↑返回顶部↑
于是毫无意外的,原本因为乔放弃布尼塔尼亚国籍,还有不服从伦敦外交政策,而饱受批评的布尼塔尼亚最棒党此时开始了全面的反击。
在报纸与广播中公开批评伦敦的绥靖政策。
虽然看起来事情出现了转机,但是亲自带着装甲集群在苏台德到处救火的乔现在实际上压力很大。
由于国力上的压倒性差距,所以虽然现在看起来战线十分稳定,但是厚厚的伤亡报告,也让乔意识到这种战斗已经开始变得持续性的不可持续。
虽然在战争正式爆发之后,波西米亚开始了第二轮动员,受到鼓舞的波西米亚人也开始大批拿起武器走上战场。
让乔手里第一次有了百万大军。
但是这百万大军中,有大量的部队是无法调动的要塞卫戍部队。
剩下少数的机动部队,还要在战线上顶着伤亡到处救火。
如果这些机动部队,被消耗完毕,那么距离防线彻底崩溃的时间就不远了。
面对这种局面,除了波西米亚政府开始执行工业撤离计划之外,乔开始策划进行一次大规模反击。
战火一直烧在波西米亚的土地上,这让条顿人感受不到压力。
但是如果战火燃烧到条顿人的土地上呢?
这次不再是伞兵快进快出,按照日耳曼尼亚方面的说法是搞蚊子般的袭击,而是带着大部队突入条顿境内占领条顿人的城市,比如位于边境的德累斯顿。
这会不会对战局造成影响,将那个疯狂的元首逼上谈判桌呢?
基于这一点,乔开始制定这次反击计划。
在乔制定计划的同时,元首的压力也很大。
虽然在发起战争的时候,元首相信自己能够轻松的夺取苏台德,甚至是占领整个波西米亚。
但是当攻击开始之后,元首才发现,事情和自己想的一点都不一摸一样啊。
部队一头撞进苏台德地区之后,就像是陷入了泥潭一般。
即便是精锐的装甲部队,在苏台德山区中的推进速度也让人不由得想起了上次大战的堑壕战阶段。
虽然部队的士气非常旺盛,但是部队的损失让元首多少有些绷不住。
那些原本准备作为尖刀部队,捅开高卢人防线的装甲部队的大量损失,让元首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这么继续打下去了。
再这么打下去,自己是能够获得苏台德地区。
但是付出的代价绝对是自己不能接受的。
特么的,乔这个家伙怎么这么难搞。
面对现在的局面,元首召见了自己的将军们,在大清洗之后,随着王党势力的彻底消散。
现在的条顿政府与军队中都是元首能够信任的人。
所以这次元首向自己的将军们阐述了自己的想法。
虽然部队在波西米亚的进展不顺,但是波西米亚现在的损失也很大,乔现在肯定打不出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