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大德玛尼亚装甲教导师(2 / 4)
“大德玛尼亚师全师共计分到180辆一号装甲车,分配给两个装甲团,每个装甲团配备80辆装甲车。
剩余20辆装甲车,配给全师7个团的团部每团2辆,师部留6辆。这些装甲车都是特制的指挥型装甲车,和普通装甲车相比会少运载1名战斗人员,但架设有车载无线电台。
全师另有400辆半履带运输/牵引车,800辆卡车,4200匹挽马和300辆重载马车(6马牵引)、1200辆普通马车(2马牵引)。”
“全师编为2个装甲团,2个机械化步兵团,2个摩托化步兵团,1个摩托化炮兵团,还有2个替补的加强步兵团。
装甲团每团3000人,机械化步兵团和摩托化步兵团每团都是4000人,普通的步兵加强团每团8000人,炮兵团2600人,合计40600人。
装甲团装备80辆装甲车,80辆半履带车,80辆卡车,确保足以运输全团人员、武器、必要随军辎重,以25公里以上公路时速、或12公里以上越野时速推进。
机械化步兵团装备80辆半履带车,160辆卡车,同样确保运载全团快速机动的运力,但没有装甲攻坚战力。
摩托化步兵团每团配备160辆卡车,30辆重载马车,200辆普通马车。以及1个团属105炮连、含4门炮,2个77毫米炮连、含18门炮。
普通步兵团每团配备30辆重载马车、400辆普通马车。团属火炮为4门105毫米炮和24门80毫米迫击炮。
炮兵团配属80辆半履带车,180辆重载马车。拥有12门150毫米加农炮、12门150毫米榴弹炮。48门105毫米榴弹炮。”
鲁路修大致捋了一遍自己手头的直属兵力,也清楚了自己后续能够担任多大规模的战斗任务。
他这个师因为人数太多,所以实际上有2个超编的加强步兵团,是无法跟随机动部队快速推进的,只能是跟在后面填线、加强前锋部队突破后新产生的防线侧翼。
可以投入机动作战的实际兵力,大约在2万4千人。
而整个第6集团军,还把剩下的另外一批装甲车辆和半履带车,集中起来,筹建了另一个装甲师,暂时命名为“第2装甲师-帝国师”,师长也由刚刚晋升为准将的费德勒.冯.博克担任。
这个师满编2万1千人,比鲁路修的师规模小一些。装甲车、半履带车的配给量都只有鲁路修这边的七到八成。卡车、马车和火炮倒是可以做到一视同仁。
最终这个“帝国师”实际编有2个装甲团合计130辆装甲车,1个机械化步兵团、2个摩托化步兵团、1个摩托化炮兵团,总计6个团合编为1个师。
博克此前晋升上校之后,也多次立功,包括匈牙利战役期间对戈尔利采的决定性突破、对塔尔努夫的包抄合围。以及后来罗马尼亚边境战役时的追击战。
冯.博克距离进一步晋升准将,原来也只差半步之遥了。在鲁路修被调去北线的那大半个月里,冯.博克的部队在克里木半岛上又进行了一些攻城略地,把半岛上的露沙军队挤压到了最后两座城市、也就是塞瓦斯托波尔和刻赤。
换言之,随着如今历史的车轮转入9月下旬,露沙军在克里木半岛上就只剩两座孤城了,分别有2个军和1个军被包围在城市里。只是因为当地本来就是重要的军事基地,物资储备很充足,被围的部队武器弹药和军粮都不缺,这才没有投降。
本来冯.博克的舅舅法金汉总参谋长,是打算等外甥攻克塞瓦斯托波尔城后,再给他提报晋升准将的。
但因为鲁路修那边被皇帝特许晋升了准将,开了先例,法金汉那边操作的压力也小了很多,最终他私下开绿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总算是把外甥扶上去了。
所以截止到本次战役开打之前,当初被鲁路修挖来的、合理调动来的嫡系军官团,目前的人事任命情况是这样的:
鲁路修.冯.里特尔.亨特,陆军准将,担任第6集团军参谋长、巴里亚第7军下属“大德玛尼亚”装甲教导师师长。(第7军由原“独立军”改编而来,也就是由利沃夫战役救出的9万名普热梅希尔要塞投降奥军为主编成,后来还加入了陆续救出的2万匈牙利战俘)
费德勒.冯.博克,陆军准将,担任第6集团军参谋,巴里亚第2军下属“帝国”装甲师师长。
威廉.凯特尔,炮兵准将,担任第6集团军炮兵副总监,兼集团军直属重炮旅旅长。
威廉.勒布,炮兵上校,担任“大德玛尼亚”装甲师的摩托化炮兵团团长。
阿尔伯特.凯塞林,空军上校,担任第6集团军附属航空联队副联队长、飞艇分队队长。
埃尔温.隆美尔,陆军上校,担任“大德玛尼亚”装甲师副师长、师第1装甲团团长。
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陆军上校,担任“帝国”装甲师副师长、师第1装甲团团长。
威廉.李斯特,陆军中校,担任“大德玛尼亚”装甲师摩托化步兵团团长。 ↑返回顶部↑
剩余20辆装甲车,配给全师7个团的团部每团2辆,师部留6辆。这些装甲车都是特制的指挥型装甲车,和普通装甲车相比会少运载1名战斗人员,但架设有车载无线电台。
全师另有400辆半履带运输/牵引车,800辆卡车,4200匹挽马和300辆重载马车(6马牵引)、1200辆普通马车(2马牵引)。”
“全师编为2个装甲团,2个机械化步兵团,2个摩托化步兵团,1个摩托化炮兵团,还有2个替补的加强步兵团。
装甲团每团3000人,机械化步兵团和摩托化步兵团每团都是4000人,普通的步兵加强团每团8000人,炮兵团2600人,合计40600人。
装甲团装备80辆装甲车,80辆半履带车,80辆卡车,确保足以运输全团人员、武器、必要随军辎重,以25公里以上公路时速、或12公里以上越野时速推进。
机械化步兵团装备80辆半履带车,160辆卡车,同样确保运载全团快速机动的运力,但没有装甲攻坚战力。
摩托化步兵团每团配备160辆卡车,30辆重载马车,200辆普通马车。以及1个团属105炮连、含4门炮,2个77毫米炮连、含18门炮。
普通步兵团每团配备30辆重载马车、400辆普通马车。团属火炮为4门105毫米炮和24门80毫米迫击炮。
炮兵团配属80辆半履带车,180辆重载马车。拥有12门150毫米加农炮、12门150毫米榴弹炮。48门105毫米榴弹炮。”
鲁路修大致捋了一遍自己手头的直属兵力,也清楚了自己后续能够担任多大规模的战斗任务。
他这个师因为人数太多,所以实际上有2个超编的加强步兵团,是无法跟随机动部队快速推进的,只能是跟在后面填线、加强前锋部队突破后新产生的防线侧翼。
可以投入机动作战的实际兵力,大约在2万4千人。
而整个第6集团军,还把剩下的另外一批装甲车辆和半履带车,集中起来,筹建了另一个装甲师,暂时命名为“第2装甲师-帝国师”,师长也由刚刚晋升为准将的费德勒.冯.博克担任。
这个师满编2万1千人,比鲁路修的师规模小一些。装甲车、半履带车的配给量都只有鲁路修这边的七到八成。卡车、马车和火炮倒是可以做到一视同仁。
最终这个“帝国师”实际编有2个装甲团合计130辆装甲车,1个机械化步兵团、2个摩托化步兵团、1个摩托化炮兵团,总计6个团合编为1个师。
博克此前晋升上校之后,也多次立功,包括匈牙利战役期间对戈尔利采的决定性突破、对塔尔努夫的包抄合围。以及后来罗马尼亚边境战役时的追击战。
冯.博克距离进一步晋升准将,原来也只差半步之遥了。在鲁路修被调去北线的那大半个月里,冯.博克的部队在克里木半岛上又进行了一些攻城略地,把半岛上的露沙军队挤压到了最后两座城市、也就是塞瓦斯托波尔和刻赤。
换言之,随着如今历史的车轮转入9月下旬,露沙军在克里木半岛上就只剩两座孤城了,分别有2个军和1个军被包围在城市里。只是因为当地本来就是重要的军事基地,物资储备很充足,被围的部队武器弹药和军粮都不缺,这才没有投降。
本来冯.博克的舅舅法金汉总参谋长,是打算等外甥攻克塞瓦斯托波尔城后,再给他提报晋升准将的。
但因为鲁路修那边被皇帝特许晋升了准将,开了先例,法金汉那边操作的压力也小了很多,最终他私下开绿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总算是把外甥扶上去了。
所以截止到本次战役开打之前,当初被鲁路修挖来的、合理调动来的嫡系军官团,目前的人事任命情况是这样的:
鲁路修.冯.里特尔.亨特,陆军准将,担任第6集团军参谋长、巴里亚第7军下属“大德玛尼亚”装甲教导师师长。(第7军由原“独立军”改编而来,也就是由利沃夫战役救出的9万名普热梅希尔要塞投降奥军为主编成,后来还加入了陆续救出的2万匈牙利战俘)
费德勒.冯.博克,陆军准将,担任第6集团军参谋,巴里亚第2军下属“帝国”装甲师师长。
威廉.凯特尔,炮兵准将,担任第6集团军炮兵副总监,兼集团军直属重炮旅旅长。
威廉.勒布,炮兵上校,担任“大德玛尼亚”装甲师的摩托化炮兵团团长。
阿尔伯特.凯塞林,空军上校,担任第6集团军附属航空联队副联队长、飞艇分队队长。
埃尔温.隆美尔,陆军上校,担任“大德玛尼亚”装甲师副师长、师第1装甲团团长。
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陆军上校,担任“帝国”装甲师副师长、师第1装甲团团长。
威廉.李斯特,陆军中校,担任“大德玛尼亚”装甲师摩托化步兵团团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