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第三次御前奏对(2 / 3)
威廉皇帝果然被说得有些难以接受,但真讲道理他又无法反驳。尤其是多年来第一次有人告诉他、当年施里芬那种“皇帝让他干什么他就只干什么”的行为,原来也是干政,这不由让皇帝多了一两分推卸责任的轻松感。
对啊,作为大臣,皇帝让你干什么,你干好了,这确实没错。但皇帝没让你干的事情、只要是你职权范围内的,你就能不干了吗?皇帝又不是什么都懂,这个具体领域内,负责的大臣才是第一责任人,你自己不该知道什么事情皇帝虽然没交办、但是也重要吗?
只用心干皇帝交办的事情、其他没交代的就糊弄,这不就是干政、懒政、不作为、选择性作为……
一堆帽子扣下去,施里芬的死后名声在皇帝心里又臭了一两分。
鲁路修见皇帝虽然脸色难看,但也确实在反思,便又趁热打铁,推销起当年赫尔穆特.毛奇总参谋长的好处来:
“当年赫尔穆特.毛奇元帅执掌参谋部的时候,就有过一份方案,认为西线战线短,未来战争形态火力密度提升,西线更利于防守一方。东线战线长,适合打运动围歼战。虽然露沙国土广大不可能直接征服,拿破仑也做不到,但通过一系列运动战、歼灭战消灭敌有生力量后,或许可以利用露沙的国内压力,逼迫他们以一个相对可以接受的条件停战。
而我们今天在东线实践的这一切,其实正是当年赫尔穆特.毛奇元帅这一想法的进一步发展。只不过时至今日,我们发现了一些比老元帅当年更丰富的逼迫敌人求和或崩溃的筹码。
当年老元帅那个年代,没想到过露沙的普通人民会对沙皇如此不满,内部暗潮涌动。但我们现在有了这样的机会,就可以用让沙皇集中力量对付内部的办法,更容易地逼他们求和。
所以,臣说的每一句论点,都是在真正吸取和改良古人的智慧,并没有丝毫的原创,实在没什么值得嘉奖的。”
最后这句话就纯属场面谦虚,也是表明态度,说明鲁路修绝没有迎合皇帝,他只是在追求他自以为的客观真理。
威廉皇帝当年和赫尔穆特.毛奇的关系是不太好的,1888年威廉刚登基的时候,就把赫尔穆特.毛奇赶下去了,让他退休,而毛奇实际上要到91年才过世,也就是赋闲后三年才过世。
皇帝当年就是对毛奇的“西守东攻”不满意,觉得施里芬的“西攻东守”更好用,过去十几年里也一直在为西攻东守做筹备,谁知最后打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多年的准备都准备错方向了。
被鲁路修这般言辞激烈地直言争辩,威廉皇帝对赫尔穆特.毛奇的印象才略有改观。
当然,鲁路修说这些肯定不是为了帮一个已经死了25年的古人正名,这只是他的第一步。
而只要重新正名了,将来他和戈尔茨元帅,乃至鲁普雷希特公爵,就可以潜移默化地以“伟大的初代参谋长毛奇元帅思想的正统衣钵继承人”的身份出现了。
而之前在总参谋部是没有这个派系的,因为毛奇名义上一直被人尊重、只是他的学说没有被真正落实。施里芬就一直以毛奇的继承者自居,但实际上只是打着毛奇的旗帜,走他施里芬自己的路子。
鲁路修就是要指出:施里芬并没有真正继承毛奇,他是异端,自己才是正统继承者。
如果用汉语里的政治术语,鲁路修这种行为就叫“绍述”。
威廉皇帝听后,回想起过去两年的曲折顿挫,也不由很是感慨:
“前人又何尝能想到,对于一个近两亿人的庞大帝国,也有可能因为前线军队被歼灭,就内部不稳。当年拿破仑把露沙人打得那么惨,露沙的平民都没起来反对他们的沙皇。”
威廉皇帝显然已经看到了古今最大的区别:拿破仑时代的露沙平民,和今天的露沙平民,忍受沙皇横征暴敛和无能瞎指挥的耐性,已经大不相同了。
要是威廉能早十年八年意识到这一点,他说不定就不会以布、法为假想敌,觉得布法相对更好欺负了。
这一刻,威廉内心是真心地深深悔恨。
太低估人民的反抗潜力了呀,一说起露沙,就对标这个民族在拿破仑时期反抗外部征服的决心。
而针对皇帝的这一感慨,鲁路修也恰到好处地补充自己的意见:
“陛下,您在这一点上确实有错,但我们整个西方世界,过去都太轻视人民的力量了,包括当年拿破仑刚刚崛起的时候,欧陆各国也都太轻视法兰克人了。
因为在我们欧陆,自古太缺乏人民起来改朝换代的历史和教训,大多数国家的灭亡,都是来自外力攻伐。如果我们多看看东方的历史,就知道,自下而上的改朝换代是很常见的。
东方人在很长的时间内,把他们的已知世界一统天下了。除了后期少数几个朝代、灭亡于游牧南侵的外力,他们在两千年里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亡于自下而上的改朝换代。
而我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就容易忽视人民的力量。您刚才那番话,让我想起了古代东方的一位圣贤,他名叫诸葛亮,说过一番很经典的弱者夺回天下的方法论述,名叫《隆中对》……”
“……我认为,隆中对里最精髓的两点,在于首先要取得自己的基本盘,然后经营好,外和诸邦、内修政理。而第二点,就是‘待天下有变’,才能分路北伐。 ↑返回顶部↑
对啊,作为大臣,皇帝让你干什么,你干好了,这确实没错。但皇帝没让你干的事情、只要是你职权范围内的,你就能不干了吗?皇帝又不是什么都懂,这个具体领域内,负责的大臣才是第一责任人,你自己不该知道什么事情皇帝虽然没交办、但是也重要吗?
只用心干皇帝交办的事情、其他没交代的就糊弄,这不就是干政、懒政、不作为、选择性作为……
一堆帽子扣下去,施里芬的死后名声在皇帝心里又臭了一两分。
鲁路修见皇帝虽然脸色难看,但也确实在反思,便又趁热打铁,推销起当年赫尔穆特.毛奇总参谋长的好处来:
“当年赫尔穆特.毛奇元帅执掌参谋部的时候,就有过一份方案,认为西线战线短,未来战争形态火力密度提升,西线更利于防守一方。东线战线长,适合打运动围歼战。虽然露沙国土广大不可能直接征服,拿破仑也做不到,但通过一系列运动战、歼灭战消灭敌有生力量后,或许可以利用露沙的国内压力,逼迫他们以一个相对可以接受的条件停战。
而我们今天在东线实践的这一切,其实正是当年赫尔穆特.毛奇元帅这一想法的进一步发展。只不过时至今日,我们发现了一些比老元帅当年更丰富的逼迫敌人求和或崩溃的筹码。
当年老元帅那个年代,没想到过露沙的普通人民会对沙皇如此不满,内部暗潮涌动。但我们现在有了这样的机会,就可以用让沙皇集中力量对付内部的办法,更容易地逼他们求和。
所以,臣说的每一句论点,都是在真正吸取和改良古人的智慧,并没有丝毫的原创,实在没什么值得嘉奖的。”
最后这句话就纯属场面谦虚,也是表明态度,说明鲁路修绝没有迎合皇帝,他只是在追求他自以为的客观真理。
威廉皇帝当年和赫尔穆特.毛奇的关系是不太好的,1888年威廉刚登基的时候,就把赫尔穆特.毛奇赶下去了,让他退休,而毛奇实际上要到91年才过世,也就是赋闲后三年才过世。
皇帝当年就是对毛奇的“西守东攻”不满意,觉得施里芬的“西攻东守”更好用,过去十几年里也一直在为西攻东守做筹备,谁知最后打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多年的准备都准备错方向了。
被鲁路修这般言辞激烈地直言争辩,威廉皇帝对赫尔穆特.毛奇的印象才略有改观。
当然,鲁路修说这些肯定不是为了帮一个已经死了25年的古人正名,这只是他的第一步。
而只要重新正名了,将来他和戈尔茨元帅,乃至鲁普雷希特公爵,就可以潜移默化地以“伟大的初代参谋长毛奇元帅思想的正统衣钵继承人”的身份出现了。
而之前在总参谋部是没有这个派系的,因为毛奇名义上一直被人尊重、只是他的学说没有被真正落实。施里芬就一直以毛奇的继承者自居,但实际上只是打着毛奇的旗帜,走他施里芬自己的路子。
鲁路修就是要指出:施里芬并没有真正继承毛奇,他是异端,自己才是正统继承者。
如果用汉语里的政治术语,鲁路修这种行为就叫“绍述”。
威廉皇帝听后,回想起过去两年的曲折顿挫,也不由很是感慨:
“前人又何尝能想到,对于一个近两亿人的庞大帝国,也有可能因为前线军队被歼灭,就内部不稳。当年拿破仑把露沙人打得那么惨,露沙的平民都没起来反对他们的沙皇。”
威廉皇帝显然已经看到了古今最大的区别:拿破仑时代的露沙平民,和今天的露沙平民,忍受沙皇横征暴敛和无能瞎指挥的耐性,已经大不相同了。
要是威廉能早十年八年意识到这一点,他说不定就不会以布、法为假想敌,觉得布法相对更好欺负了。
这一刻,威廉内心是真心地深深悔恨。
太低估人民的反抗潜力了呀,一说起露沙,就对标这个民族在拿破仑时期反抗外部征服的决心。
而针对皇帝的这一感慨,鲁路修也恰到好处地补充自己的意见:
“陛下,您在这一点上确实有错,但我们整个西方世界,过去都太轻视人民的力量了,包括当年拿破仑刚刚崛起的时候,欧陆各国也都太轻视法兰克人了。
因为在我们欧陆,自古太缺乏人民起来改朝换代的历史和教训,大多数国家的灭亡,都是来自外力攻伐。如果我们多看看东方的历史,就知道,自下而上的改朝换代是很常见的。
东方人在很长的时间内,把他们的已知世界一统天下了。除了后期少数几个朝代、灭亡于游牧南侵的外力,他们在两千年里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亡于自下而上的改朝换代。
而我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就容易忽视人民的力量。您刚才那番话,让我想起了古代东方的一位圣贤,他名叫诸葛亮,说过一番很经典的弱者夺回天下的方法论述,名叫《隆中对》……”
“……我认为,隆中对里最精髓的两点,在于首先要取得自己的基本盘,然后经营好,外和诸邦、内修政理。而第二点,就是‘待天下有变’,才能分路北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