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惊世论文,顺利毕业(2 / 3)
他又花了一周的时间完成进修论文的讨论和撰写、最后再花一周时间送交老校长戈尔茨元帅斧正、修改。
撰写过程中,几个关系不错、交流比较投机的同期学员和打杂助教,也都帮他提供了一些素材和润色。包括奥斯瓦尔德.卢茨中校、赖歇瑙少校、和古德里安上尉等人。
3月20日这天,终于到了鲁路修最后的论文答辩日。
经过反复修改后,鲁路修的论文由临时返聘的老校长戈尔茨元帅亲自主持、在波茨坦军事学院的大礼堂公开答辩。
所有同期学员都来参加了答辩仪式,聆听教诲。
鲁路修原本强调过的那些论点,自不必提。在公开答辩时还要再通读一遍。
不过,还是有很多新的内容,是其他同期学员此前没听说过的,这天才第一次公开宣读。
主要是关于“本次世界大战已经在准备不足、参谋部计划不充分的情况下,被迫进行到了现在的地步。未来帝国或许该以何种方式、努力结束战争”。
严格来说,这个话题跟鲁路修的论文课题相关度并不高。
从学术的角度,这应该拆分为另一个课题、再单开一个研究项目。
但鲁路修没空做太多课题、刷太多论文,所以把这部分内容作为主课题后续的一个简述展望,倒也没人指责他学术不规范。
反而大家都乐于听听这位天才到底是怎么想的,启发一下也好。
“……鉴于战争已经持续了将近两年,帝国与其中部分交战国在开战时,甚至双方都没有想过最终要如何结束战争。结合此前的实战经验与政治现实、以及历史教训,可以做如下推演:
指望彻底征服露沙来结束战争,这在客观上几乎没有可能,当年拿破仑皇帝也不曾做到这一点,历史上也没有谁做到过。但如今帝国已经将露沙的海外贸易与补给彻底掐断,在露沙造成了人民生活的极大不便与不稳。只要这种封锁持续下去,露沙国内对暴君的反抗必然愈演愈烈。
过去的短短数个月内,露沙人为了新建摩尔曼斯克港和摩尔曼斯克铁路,就直接在工程沿线冻饿而死数百万人,间接死亡更是无法统计。靠长期封锁造成一个庞大帝国崩溃的现实可能性,已经越来越明朗。
露沙人因为长期倾斜资源于前线,导致后方民生凋敝,百业俱废。因此我国针对露沙的这一特征,诱导其人民不满暴君,才能算是一条可行的路线。
同理,一年前,帝国在打赢伊普尔战役时,全歼布列颠尼亚远征军、俘敌近20万。当时战争部宣传局针对布列颠尼亚人的特殊情况、利用其战时仍然保持纯自由市场的落后经济制度,针对性扇动战俘们对后方平民赚取酬劳远高于前线士兵的不满,造成了数万布国战俘义愤倒戈,为我所用。
这一正一反两个例子,足以证明:要想在无法覆灭一个民族国家的大前提下、结束民族国家之间的生死战,或许能依靠该国后方平民或前方军队中的至少一方总崩溃,来实现终战目标。
优军抑民者则扇其民,优民抑军者则扇其军。露沙相较于我国,更无视其后方人民生死,故而与露沙交战时,才可以重点宣传、诱导其后方人民的不满。布列颠尼亚相较于我国,更无视其前线军人利益,故而与布列颠尼亚交战时,应该重点瓦解其前线军心,使之不愿意送死进攻。
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国比露沙优民、比布国优军的同时,也意味着我国不如布国优民,所以要谨防布国用同样的手段,蛊惑我方的平民——如果将来我方平民确实生活在饥寒之中,则一定要努力改善民生,杜绝其被布国利用的根源……”
鲁路修侃侃而谈,把他认识到的将来结束战争的“相对论”大而化之推演了一遍。
说人话,就是遇到不如我们优待军队的,就搞他的军队,遇到不如我们优待人民的,就搞他的人民。反过来也要防着比我们优待军队的国家来搞我们的军队,防着比我们优待人民的国家来搞我们的人民。
这个“防”也不是空口白话的防,是要实打实拿出现实利益来的,是要真正对军队好,对人民好。
不管是让他们有荣誉感、做了英勇善战的事情能够被宣扬、被历史书记住,有功必赏有名必扬;
还是让后方人民有饭吃,不能为了短时间爆军工就竭泽而渔、把合成氨产能全拿去造炸药、一点都不给化肥工业留。
鲁路修的想法是很好的,这也是最理想状态了。至于威廉皇帝能听进去几分、实际做到几分,那就要看他自己了。
……
“哗哗哗~”
随着鲁路修完成答辩,波茨坦军事学院的大礼堂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鲁路修的论文,最终赢得了一致的满堂喝彩,从戈尔茨元帅以下,军校的所有领导、教授全都神色肃然,深以为然,觉得鲁路修讲得对。 ↑返回顶部↑
撰写过程中,几个关系不错、交流比较投机的同期学员和打杂助教,也都帮他提供了一些素材和润色。包括奥斯瓦尔德.卢茨中校、赖歇瑙少校、和古德里安上尉等人。
3月20日这天,终于到了鲁路修最后的论文答辩日。
经过反复修改后,鲁路修的论文由临时返聘的老校长戈尔茨元帅亲自主持、在波茨坦军事学院的大礼堂公开答辩。
所有同期学员都来参加了答辩仪式,聆听教诲。
鲁路修原本强调过的那些论点,自不必提。在公开答辩时还要再通读一遍。
不过,还是有很多新的内容,是其他同期学员此前没听说过的,这天才第一次公开宣读。
主要是关于“本次世界大战已经在准备不足、参谋部计划不充分的情况下,被迫进行到了现在的地步。未来帝国或许该以何种方式、努力结束战争”。
严格来说,这个话题跟鲁路修的论文课题相关度并不高。
从学术的角度,这应该拆分为另一个课题、再单开一个研究项目。
但鲁路修没空做太多课题、刷太多论文,所以把这部分内容作为主课题后续的一个简述展望,倒也没人指责他学术不规范。
反而大家都乐于听听这位天才到底是怎么想的,启发一下也好。
“……鉴于战争已经持续了将近两年,帝国与其中部分交战国在开战时,甚至双方都没有想过最终要如何结束战争。结合此前的实战经验与政治现实、以及历史教训,可以做如下推演:
指望彻底征服露沙来结束战争,这在客观上几乎没有可能,当年拿破仑皇帝也不曾做到这一点,历史上也没有谁做到过。但如今帝国已经将露沙的海外贸易与补给彻底掐断,在露沙造成了人民生活的极大不便与不稳。只要这种封锁持续下去,露沙国内对暴君的反抗必然愈演愈烈。
过去的短短数个月内,露沙人为了新建摩尔曼斯克港和摩尔曼斯克铁路,就直接在工程沿线冻饿而死数百万人,间接死亡更是无法统计。靠长期封锁造成一个庞大帝国崩溃的现实可能性,已经越来越明朗。
露沙人因为长期倾斜资源于前线,导致后方民生凋敝,百业俱废。因此我国针对露沙的这一特征,诱导其人民不满暴君,才能算是一条可行的路线。
同理,一年前,帝国在打赢伊普尔战役时,全歼布列颠尼亚远征军、俘敌近20万。当时战争部宣传局针对布列颠尼亚人的特殊情况、利用其战时仍然保持纯自由市场的落后经济制度,针对性扇动战俘们对后方平民赚取酬劳远高于前线士兵的不满,造成了数万布国战俘义愤倒戈,为我所用。
这一正一反两个例子,足以证明:要想在无法覆灭一个民族国家的大前提下、结束民族国家之间的生死战,或许能依靠该国后方平民或前方军队中的至少一方总崩溃,来实现终战目标。
优军抑民者则扇其民,优民抑军者则扇其军。露沙相较于我国,更无视其后方人民生死,故而与露沙交战时,才可以重点宣传、诱导其后方人民的不满。布列颠尼亚相较于我国,更无视其前线军人利益,故而与布列颠尼亚交战时,应该重点瓦解其前线军心,使之不愿意送死进攻。
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国比露沙优民、比布国优军的同时,也意味着我国不如布国优民,所以要谨防布国用同样的手段,蛊惑我方的平民——如果将来我方平民确实生活在饥寒之中,则一定要努力改善民生,杜绝其被布国利用的根源……”
鲁路修侃侃而谈,把他认识到的将来结束战争的“相对论”大而化之推演了一遍。
说人话,就是遇到不如我们优待军队的,就搞他的军队,遇到不如我们优待人民的,就搞他的人民。反过来也要防着比我们优待军队的国家来搞我们的军队,防着比我们优待人民的国家来搞我们的人民。
这个“防”也不是空口白话的防,是要实打实拿出现实利益来的,是要真正对军队好,对人民好。
不管是让他们有荣誉感、做了英勇善战的事情能够被宣扬、被历史书记住,有功必赏有名必扬;
还是让后方人民有饭吃,不能为了短时间爆军工就竭泽而渔、把合成氨产能全拿去造炸药、一点都不给化肥工业留。
鲁路修的想法是很好的,这也是最理想状态了。至于威廉皇帝能听进去几分、实际做到几分,那就要看他自己了。
……
“哗哗哗~”
随着鲁路修完成答辩,波茨坦军事学院的大礼堂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鲁路修的论文,最终赢得了一致的满堂喝彩,从戈尔茨元帅以下,军校的所有领导、教授全都神色肃然,深以为然,觉得鲁路修讲得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