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晋升少将,前途的无限可能(2 / 4)
鲁路修诚恳致谢:“陛下实在过誉了,自古知易行难,我这点浅见,相信帝国有不少有识之士都看见了,只是他们没有总结出来,或是无暇总结。而就算看到了这个方向,要想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并且最终实现,又谈何容易。”
皇帝顿了顿,清了一下嗓子,继续说道:“朕准备等高加索方向的战事结束后,就调你进入总参谋部,这次你不会推脱的吧?你在东线的谋划,朕允许你亲自完成,也相信你是那个能够把高加索战役完成到最好的人。
但是高加索之后呢?按照你的规划,此后帝国需要的不再是夺取露沙人的土地,因为露沙人靠近沿海、能够轻易夺取、轻易维持我军后勤补给线的地区,都已经夺得差不多了。
除非直接海路对圣彼得堡发起登陆战,或是用海运掩护北路的陆军陆上进攻彼得堡。但那样的话,就会陷入双方各自数百万人的大兵团绞肉战。露沙人的人力资源今年应该还没枯竭,还不如继续贯彻封锁更好。
而你,如果不来总参谋部,仅仅留在第6集团军,又怎么可能统筹得好对露沙全国的封锁工作?”
威廉皇帝说这话的时候,鲁路修居然都有点感动了,差点儿以为威廉皇帝彻底变成了明君。
要不说人性是复杂的呢,威廉皇帝虽然外交上比较狂,经常愚蠢惹祸,但在这个节骨眼上,他自然也是真心想要变好,想要励精图治的。
既然重用鲁路修有利于国家,皇帝也就真心在想办法、如何充分把鲁路修的才略发挥好。
皇帝其实已经察觉到鲁路修跟巴里亚系的特殊关系了。
这种关系或许是源自奥利奥人和巴里亚人的亲近;或许是源自南方人都是天zhu信徒而北德诸帮是新jiao的路德宗;又或许仅仅是感戴鲁普雷希特公爵在鲁路修最初起于草莽时的知遇之恩。
虽然具体原因是什么,皇帝分析不出来。但他看得出,鲁路修更倾向于为巴里亚王国效力、而非直接为普罗森主导的帝国效力,有种“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拧巴感。
如果威廉皇帝熟悉东方文化、能看过三国演义的话,或许他就会用曹操和刘备争夺关羽的事迹来类比今时今日的处境。至今为止,鲁路修都像是一个“通过被皇叔所用,来间接为汉帝所用的附庸武臣”。
但不管皇帝是否完全理解鲁路修的戒心,这都不妨碍皇帝还想努力一下,让贤才直接为自己所用。
面对皇帝的诚心招揽,鲁路修也有些紧张。
他心里其实也清楚,真要说“昏庸”或者“英明”,其实威廉皇帝也没有明显比鲁普雷希特公爵差的地方——除了外交层面喜欢得罪人这个点以外。
鲁普雷希特公爵,就一定是什么明主么?未必,最多因为本位面鲁路修先入为主、证明了自己的神异,所以公爵对他言听计从,变得虚怀若谷、开明纳谏。
如果鲁路修一开始就向威廉皇帝证明了自己的神异,皇帝也是有可能对他言听计从的。
但鲁路修也知道,自己之所以一直不愿意直接为皇帝所用、被披上皇帝近臣的身份,主要原因是他担心未来结束战争时,皇帝是必须退位的。
哪怕皇帝在本次世界大战中,没有再多做错什么,但他最大的问题,是在战争爆发之前的十几年,已经惹下太多祸、积下太多仇恨值了。
布列颠尼亚人非要跟德玛尼亚死磕到底,这个根子就是皇帝二十多年前就开始的海军竞赛。偏偏皇帝还不知低调,一开始就雷声大雨点小、有战斗力的军舰没造多少,仇恨值倒是拉了一大堆。
如果将来要实现停火,说不定敌人的条件之一就是皇帝退位,或者说,只有皇帝退位了,敌人才觉得面子上过得去了,他们为此次大战死了几千万人、国家倒退了好几年,总算赶下去一个德玛尼亚的皇帝,这个象征性意义能够让他们觉得这场仗没白打。
一个仇恨值越高的人,下台时能够拉走的仇恨值自然也越多。
鲁普雷希特公爵和巴登大公不需要比皇帝英明,他们只要比皇帝少做少错,履历相对清白一张白纸,这就够了。
未来的政治,本来就不需要皇帝或是国王多英明,只要他们名声别太臭别乱惹祸就好。
好在这些念头,看似纷繁复杂,但在鲁路修心中也已经琢磨过好多次了,最近几个月他更是一直在反思。
所以他只是略一转念,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决定了:既然皇帝诚心诚意重用自己,那就先把眼前皇帝希望他做的、最重要的事情给做好。等做完这件事情后,只要皇帝的期待能沿着自己的思路走,那就再为他多卖命一段时间。
但自己必须坚持一条原则:那就是不能完全顺着皇帝的意思,如果皇帝飘了,或者打赢后又想扩大战争、最后有自爆的风险,那自己就据理力争,甚至以辞职相威胁。
总而言之,就是给皇帝做事可以,但那是为了帝国,不是为了私交。如果皇帝虚心纳谏,自己就继续干,如果皇帝不纳谏,自己就以辞职来纠正皇帝的错误。
这样天下人就会看到他鲁路修并非谄谀佞臣,而是是非分明的诤臣!刚正不阿,犯颜直谏!
彻底念头通达后,鲁路修当下表态道: ↑返回顶部↑
皇帝顿了顿,清了一下嗓子,继续说道:“朕准备等高加索方向的战事结束后,就调你进入总参谋部,这次你不会推脱的吧?你在东线的谋划,朕允许你亲自完成,也相信你是那个能够把高加索战役完成到最好的人。
但是高加索之后呢?按照你的规划,此后帝国需要的不再是夺取露沙人的土地,因为露沙人靠近沿海、能够轻易夺取、轻易维持我军后勤补给线的地区,都已经夺得差不多了。
除非直接海路对圣彼得堡发起登陆战,或是用海运掩护北路的陆军陆上进攻彼得堡。但那样的话,就会陷入双方各自数百万人的大兵团绞肉战。露沙人的人力资源今年应该还没枯竭,还不如继续贯彻封锁更好。
而你,如果不来总参谋部,仅仅留在第6集团军,又怎么可能统筹得好对露沙全国的封锁工作?”
威廉皇帝说这话的时候,鲁路修居然都有点感动了,差点儿以为威廉皇帝彻底变成了明君。
要不说人性是复杂的呢,威廉皇帝虽然外交上比较狂,经常愚蠢惹祸,但在这个节骨眼上,他自然也是真心想要变好,想要励精图治的。
既然重用鲁路修有利于国家,皇帝也就真心在想办法、如何充分把鲁路修的才略发挥好。
皇帝其实已经察觉到鲁路修跟巴里亚系的特殊关系了。
这种关系或许是源自奥利奥人和巴里亚人的亲近;或许是源自南方人都是天zhu信徒而北德诸帮是新jiao的路德宗;又或许仅仅是感戴鲁普雷希特公爵在鲁路修最初起于草莽时的知遇之恩。
虽然具体原因是什么,皇帝分析不出来。但他看得出,鲁路修更倾向于为巴里亚王国效力、而非直接为普罗森主导的帝国效力,有种“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拧巴感。
如果威廉皇帝熟悉东方文化、能看过三国演义的话,或许他就会用曹操和刘备争夺关羽的事迹来类比今时今日的处境。至今为止,鲁路修都像是一个“通过被皇叔所用,来间接为汉帝所用的附庸武臣”。
但不管皇帝是否完全理解鲁路修的戒心,这都不妨碍皇帝还想努力一下,让贤才直接为自己所用。
面对皇帝的诚心招揽,鲁路修也有些紧张。
他心里其实也清楚,真要说“昏庸”或者“英明”,其实威廉皇帝也没有明显比鲁普雷希特公爵差的地方——除了外交层面喜欢得罪人这个点以外。
鲁普雷希特公爵,就一定是什么明主么?未必,最多因为本位面鲁路修先入为主、证明了自己的神异,所以公爵对他言听计从,变得虚怀若谷、开明纳谏。
如果鲁路修一开始就向威廉皇帝证明了自己的神异,皇帝也是有可能对他言听计从的。
但鲁路修也知道,自己之所以一直不愿意直接为皇帝所用、被披上皇帝近臣的身份,主要原因是他担心未来结束战争时,皇帝是必须退位的。
哪怕皇帝在本次世界大战中,没有再多做错什么,但他最大的问题,是在战争爆发之前的十几年,已经惹下太多祸、积下太多仇恨值了。
布列颠尼亚人非要跟德玛尼亚死磕到底,这个根子就是皇帝二十多年前就开始的海军竞赛。偏偏皇帝还不知低调,一开始就雷声大雨点小、有战斗力的军舰没造多少,仇恨值倒是拉了一大堆。
如果将来要实现停火,说不定敌人的条件之一就是皇帝退位,或者说,只有皇帝退位了,敌人才觉得面子上过得去了,他们为此次大战死了几千万人、国家倒退了好几年,总算赶下去一个德玛尼亚的皇帝,这个象征性意义能够让他们觉得这场仗没白打。
一个仇恨值越高的人,下台时能够拉走的仇恨值自然也越多。
鲁普雷希特公爵和巴登大公不需要比皇帝英明,他们只要比皇帝少做少错,履历相对清白一张白纸,这就够了。
未来的政治,本来就不需要皇帝或是国王多英明,只要他们名声别太臭别乱惹祸就好。
好在这些念头,看似纷繁复杂,但在鲁路修心中也已经琢磨过好多次了,最近几个月他更是一直在反思。
所以他只是略一转念,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决定了:既然皇帝诚心诚意重用自己,那就先把眼前皇帝希望他做的、最重要的事情给做好。等做完这件事情后,只要皇帝的期待能沿着自己的思路走,那就再为他多卖命一段时间。
但自己必须坚持一条原则:那就是不能完全顺着皇帝的意思,如果皇帝飘了,或者打赢后又想扩大战争、最后有自爆的风险,那自己就据理力争,甚至以辞职相威胁。
总而言之,就是给皇帝做事可以,但那是为了帝国,不是为了私交。如果皇帝虚心纳谏,自己就继续干,如果皇帝不纳谏,自己就以辞职来纠正皇帝的错误。
这样天下人就会看到他鲁路修并非谄谀佞臣,而是是非分明的诤臣!刚正不阿,犯颜直谏!
彻底念头通达后,鲁路修当下表态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