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尽道丰年瑞(上)(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可是仅仅如此吗?
  他不禁想到,自己一向自詡熟读经史,又比洛中高门贴近民生,多少有点治世之能。
  可是看了乐起列出的长长清单,他才发现多年的宦游只是走马观罢了。
  “將军先请回吧,容我回忆回忆...”
  -----------------
  於是贾思同投入笔墨中便一发不可收拾,真打算吧家乡情形梳理一番。
  乐起伺候了几天笔墨,结果第三天便跑回家中捣鼓名堂去了——乐起就住在贾思同隔壁,折腾的动静太大了些。
  “没想到吵到了贾公,是学生考虑不周。”
  贾思同的客气和疏远一如既往,“不知將军这是要做什么?”
  乐起拱手答道,“昨天整理贾公手稿,青州人煮海为盐,会在盐灶后搭建火床烘盐。”
  火床其实就是后世北方地区常见的火炕。
  乐起穿越前是南方人,听说过却没亲眼见过。
  而六镇普通人仍採取的是最原始的取暖方式——房屋正中间挖个浅坑烧火,全家围著火堆睡觉。
  “所以学生想到,火床既能烘盐,就能温暖居室。於是忍不住动手试试。”
  不过这玩意的原理看起来简单,真要动手却是毛病多多。
  要么是烟囱抽不上气把灶火憋熄,要么是炕面强度不足,人还没躺上去就自己塌掉。好容易能用了,却是一头烫一头冰。
  总之,一团乱麻!
  贾思同看著少年忽然觉得有点好笑:
  明明被称为“將军”,却如同过家家的小孩子一样,浑身泥巴,丝毫看不出战场上智谋百出、一马当先的模样。
  “取一把铁锹来!少年时家贫为人帮佣,搭火床也是干过。”
  乐起喜出望外,这简直是瞌睡来了送枕头,搭不好火炕送专家啊。
  贾思同盯了不一会,便拿起铁锹在火炕的“遗址”上敲打示意。乐起多少有点自然科学基础,点播之下就搞明白了关键。
  按贾思同的说法是“烟气就上”,所以炕面的高度应该低於灶台,差不多三四寸左右。
  其次是灶台与火炕之间的进烟口,应该是內壁光滑、往斜上方逐渐加宽呈扁平喇叭状。
  而火炕和烟囱之间的出烟口,则应比进烟口的位置略高。
  出烟口与进烟口之间可分为四个炕洞,炕洞的底部从炕头到炕尾微微抬升。相当于越到尾部,炕洞的横截面积越小,这样有利於排烟。
  然后则是烟囱,为避免烟气倒灌,烟囱高度用不著太高,得修在屋脊南侧,稍微高过屋脊。
  另外为避免不烧炕时冷气倒灌,还要在烟囱底部多挖一截,形成一个比炕体出烟口略低的迴风洞。
  最后铺上炕泥,升起火將泥巴烧透硬化就算是成功。
  说起来简单,可乐起又忙活了好几天才勉强弄好。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