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三章 《留声机》杂誌的讚誉(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看到这个名字,她有些惊讶,对於订阅了每一期杂誌的奥利维亚来说,这位作者名並不陌生。
  一位笔锋辛辣的音乐评论家,曾经也为她写过一篇文章。
  说她对老师梅纽因的模仿痕跡太重,那天能够脱离老师阴影,其小提琴才算大成。
  实事求是的的说,也確实如此,所以她一直在寻求突破,借中外文化交流前往华夏,也有一部分这个原因。
  所以她对这位音乐评论家印象深刻。
  留意过这位的文章,对多数年轻音乐家的点评以指出弱点为主,能得到其讚美的不多,文风也是独树一帜。
  她很好奇,是哪位音乐家能得到这样讚誉。
  东方,又是华人栏目,是来自华夏的小提琴手么?
  並非她偏见,当代小提琴家能够走上国际舞台的华夏人並不多,吕思嘉,寧风,李川云属於中生代,在国际上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几人。
  年轻一代,目前为止只有一个蔡茵。
  她和对方有过交流,感觉实力和自己相差不大,绝对担不起这样的称呼。
  带著好奇的心態继续往下看。
  文章先是介绍了作者是如何知道这位小提琴家的,在电视上,一场名为【故宫百年音乐会】的新闻中。
  小提琴家创作了一首音乐曲目。
  这首曲子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不过当时主要是对其作曲能力的认可,小提琴演奏反而不如作曲那么惊艷。
  但对其在音乐的感染力上盛讚。
  后来无意间在油管刷到这位小提琴家在扶桑街头演奏维瓦尔第的《冬》,相比之前,其演奏实力有了巨大的进步。
  作者便產生了好奇心,去了解这位小提琴家的过往。
  然后,后面的內容让她懵了!
  【……很难想像,他是在十七岁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小提琴这件乐器,我甚至以为这是一场愚人节的玩笑话。
  但真相总是那么的让人不可置信,就像普通人无法理解天才的世界。】
  不可能!
  学习小提琴虽然说不上是童子功,但纵观古今中外的小提琴大师,绝大多数都是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来了音乐启蒙。
  四岁到五岁属於黄金时期,有没有天赋,这个时候就基本能看得出来。
  包括她也是如此。
  十七岁才开始学琴,不是说学不出来。
  但年龄越大,心思越杂,对音乐的理解,对技法的掌握和年少时不可同日而语,哪怕再有天赋,荒废了那么多时间,学出来得多大年纪了?
  然后她就看到文章中写出这位小提琴家的年龄,十九岁,甚至连生日都还没过。
  满打满算,接学了一年的琴。
  她觉得这篇文章太过荒唐,怕不是喝了假酒写出来的,通过审核的编辑又进行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交易吧?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