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天子在叫门(2 / 3)
弒君之名谁敢背?
这一次是宣府受到困扰,下一次呢?
大同府的守將?
居庸关的守將?
甚至是北京城的守將?
谁敢背抗旨不遵亦或是弒君的罪名?
想到这,眾人瘫坐在椅子上,面无血色,木然地看著眼前震惊且羞愧的郕王朱祁鈺。
郕王朱祁鈺,现在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了。
朱祁鈺调节了一番表情后,用假装颤抖的声音让值守太监將这封急报送去慈寧宫,然后走到诸位大臣面前,振声说道:
“诸卿,还请振作起来,皇兄一事……害……望诸卿助我挑起这家国重担,孤与诸位同心竭力护我大明江山社稷。”
本来朱祁鈺想吐槽一番堡宗,想到宫中尚有孙太后的耳目,只能將话说得委婉一些,大家都是修炼千年的狐狸,自然能懂他的意思。
本来还在担心朱祁鈺不肯进位大宝的诸臣,听到朱祁鈺表达自己的决心后,纷纷暗自点头,悬著的心也放了下来。
礼部尚书胡濙適时上前俯首劝进:
“臣斗胆,在此国朝风雨飘摇之际,请郕王进位天子,尊先皇为太上皇!”
话音落下,其他內阁大臣和五部尚书也起身跪倒在地:
“臣等复议,请郕王进位天子,尊先皇为太上皇。”
之前打算击退瓦剌后再迎回朱祁镇的大臣,已对堡宗的离谱行为感到绝望,现在只有支持郕王登基一路可走了。
朱祁镇的子嗣尚且在襁褓之中嗷嗷待哺,加上眾人也心知孙太后善弄权术,主少国疑的结果不是外戚乱政,就是行武周之事了。
“诸卿慎言,皇兄蒙尘北狩,孤代为监国已属僭越,岂敢再覬大宝?当务之急是调兵筹粮,固守京师,此事日后再议!”
朱祁鈺虽然心里在说,诸位都是朕的肱骨之臣啊!但是这三请三辞的流程还是要走的,况且孙太后那边不知看到朱祁镇带敌兵来敲自己城门,是何感想。
“今日內阁会议到此为止,诸卿请回,各司其职安排好守卫京城一事。”
“臣等领命!”几位大臣互相左右看了一眼,俯身退出文华殿。
喧囂慢慢散去,殿內只剩朱祁鈺和成敬二人,成敬净身前为进士,三请三辞自然是懂的,他俯身在朱祁鈺耳旁低语了几句。
朱祁鈺摇了摇手表示无妨,诸位大臣回去后估计就会商议明日朝会共同联手逼宫孙太后,让其下懿旨废朱祁镇的帝位,立自己为帝了。
毕竟他们已经做到了天下文官之首,所求的无非就是諡號文正(贞)了。
但諡號文正与行废立皇帝之间做选择的话,估计大部分人会选后者,而且废的皇帝还是个叫门之辈。
即便像霍光一般死后家族被清算,也不会有史官把他们列入奸臣传,反而会大书特书此乃忠良之辈。
此事若成,便是名留千古,即便諡號文正又能如何?古往今来諡號文正之人虽有三十之眾,能让世人记住的又有几人呢?
无非唐之魏徵,宋之范仲淹两人尔。
北京城的风沙总是很大,每每风起,总会带著厚厚的沙尘,时辰已至正午,天却是阴云密布,像极了此刻的朝堂。 ↑返回顶部↑
这一次是宣府受到困扰,下一次呢?
大同府的守將?
居庸关的守將?
甚至是北京城的守將?
谁敢背抗旨不遵亦或是弒君的罪名?
想到这,眾人瘫坐在椅子上,面无血色,木然地看著眼前震惊且羞愧的郕王朱祁鈺。
郕王朱祁鈺,现在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了。
朱祁鈺调节了一番表情后,用假装颤抖的声音让值守太监將这封急报送去慈寧宫,然后走到诸位大臣面前,振声说道:
“诸卿,还请振作起来,皇兄一事……害……望诸卿助我挑起这家国重担,孤与诸位同心竭力护我大明江山社稷。”
本来朱祁鈺想吐槽一番堡宗,想到宫中尚有孙太后的耳目,只能將话说得委婉一些,大家都是修炼千年的狐狸,自然能懂他的意思。
本来还在担心朱祁鈺不肯进位大宝的诸臣,听到朱祁鈺表达自己的决心后,纷纷暗自点头,悬著的心也放了下来。
礼部尚书胡濙適时上前俯首劝进:
“臣斗胆,在此国朝风雨飘摇之际,请郕王进位天子,尊先皇为太上皇!”
话音落下,其他內阁大臣和五部尚书也起身跪倒在地:
“臣等复议,请郕王进位天子,尊先皇为太上皇。”
之前打算击退瓦剌后再迎回朱祁镇的大臣,已对堡宗的离谱行为感到绝望,现在只有支持郕王登基一路可走了。
朱祁镇的子嗣尚且在襁褓之中嗷嗷待哺,加上眾人也心知孙太后善弄权术,主少国疑的结果不是外戚乱政,就是行武周之事了。
“诸卿慎言,皇兄蒙尘北狩,孤代为监国已属僭越,岂敢再覬大宝?当务之急是调兵筹粮,固守京师,此事日后再议!”
朱祁鈺虽然心里在说,诸位都是朕的肱骨之臣啊!但是这三请三辞的流程还是要走的,况且孙太后那边不知看到朱祁镇带敌兵来敲自己城门,是何感想。
“今日內阁会议到此为止,诸卿请回,各司其职安排好守卫京城一事。”
“臣等领命!”几位大臣互相左右看了一眼,俯身退出文华殿。
喧囂慢慢散去,殿內只剩朱祁鈺和成敬二人,成敬净身前为进士,三请三辞自然是懂的,他俯身在朱祁鈺耳旁低语了几句。
朱祁鈺摇了摇手表示无妨,诸位大臣回去后估计就会商议明日朝会共同联手逼宫孙太后,让其下懿旨废朱祁镇的帝位,立自己为帝了。
毕竟他们已经做到了天下文官之首,所求的无非就是諡號文正(贞)了。
但諡號文正与行废立皇帝之间做选择的话,估计大部分人会选后者,而且废的皇帝还是个叫门之辈。
即便像霍光一般死后家族被清算,也不会有史官把他们列入奸臣传,反而会大书特书此乃忠良之辈。
此事若成,便是名留千古,即便諡號文正又能如何?古往今来諡號文正之人虽有三十之眾,能让世人记住的又有几人呢?
无非唐之魏徵,宋之范仲淹两人尔。
北京城的风沙总是很大,每每风起,总会带著厚厚的沙尘,时辰已至正午,天却是阴云密布,像极了此刻的朝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