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蜀地贸易战(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363章 蜀地贸易战
  “仲达,如何?”
  “嗯……有点难办。”
  诸葛亮全身心投入到修订《章武律》的时间,司马懿也去研究了一阵北伐必备的冬衣。
  司马懿自己也是河内人,对北方的寒冷同样有着相当深刻的认知。
  若是不能备齐冬衣,一到冬天,不管多么精锐的士卒,都将彻底失去战力。
  但南方的大汉却先天有着劣势。
  只因南方温暖,并不用专门准备冬衣,所以其材料相当短缺。
  御寒效果最为出众的,毫无疑问就是羊裘以及其他动物皮毛制成的衣物。
  然其价格高昂,便是寻常将官都不一定穿的起,更不必说分配到数万乃至十数万的士卒身上。
  其次,便是毛褐,也就是以羊毛纺织成的粗厚织物。
  《豳风·七月》中,就有“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的记载。
  而毛褐,也确实是北方百姓用以御寒的普遍之物。
  可惜因为羊一类的牲畜都长在北方,不在南方,故此只剩半壁江山的大汉也不可能给士卒配备毛褐。
  最后剩下的,就是复衣、缊袍。
  这类冬衣的制作方式,便是用丝绵、茧子甚至乱麻一类的料子塞在衣物夹层中,以作御寒之用。
  曾子因为贫困,他的帽子都不能碰,一整理帽子,帽带子就会断开;稍微提一下袖子,胳膊肘就露出来;一穿鞋,破了的鞋就会使脚后跟露出来……为此还留下了捉襟见肘的典故。
  虽然曾子本身的事迹是赞扬其时常拖着破鞋,高声吟咏《商颂》时那甘贫乐道的精神。
  但是刘邈、诸葛亮还有司马懿不可能去给士卒讲这个故事,让大家向伟大的曾子先贤学习!然后就不给士卒配备冬衣让他们冲锋……
  不然的话,士卒甘不甘贫不知道,这仗肯定已经输了一半!
  “陛下说的不错,这儒家之事,也不能尽学。”
  出现困难,首先想的应该是如何解决困难,而不是忍耐困难。
  司马懿思索一阵,还是给出了诸葛亮针对冬衣筹集的五条建议——
  【其一,向辽东,河北、关中,乃至交趾购买皮毛、毛褐。】
  虽然这种他们自己都不够的生活必需品,是不太容易出口罢了。但司马懿相信,只要刘邈肯砸钱,这都不是事!
  【其二,令百姓种植麻一类的作物】
  【其三,令百姓多养殖鸭子,用鸭绒取代羊毛】
  既然南方不能养羊,那就只能另辟蹊径。
  麻的御寒效果虽然不佳,不过聊胜于无。
  鸭绒的产量显然不及羊毛,但还是那个道理,聊胜于无。而且等数量上去后,说不定还能取代羊毛!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