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重塑东方秩序,日本人的反应无足(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火绳枪理论射程虽超百步,但有效精度仅在四十步内,且需齐射弥补精度不足。这些火绳枪手紧张地看着越来越近的明军,手心渗出汗水。
  “砰!砰!砰!“令人意外的是,明军在百步外就开火了。燧发枪在百步外仍有相当精度,虽非百发百中,也能十中八九。一轮齐射,东吁军顿时倒下数百人。惨叫声顿时响起,原本就不整齐的阵列开始出现混乱。
  东吁军官急忙命令部队前进,但明军士兵不慌不忙地清理枪管,重新装填火药压实,再装入弹丸,倒入引药这套动作他们已重复上万次,形成肌肉记忆,即使闭眼也能完成。每个士兵都知道,在战场上,装填速度往往决定生死。
  “砰!砰!砰!“当两军距离接近四十步时,燧发枪与火绳枪几乎同时开火。明军仅倒下不足百人,东吁军却又有近千人中弹倒地。硝烟弥漫中,东吁前锋顿时崩溃,士兵纷纷向后逃窜。
  “进攻!“杜恒宇大喜下令。战局发展比他预想的还要顺利,东吁军的战斗力确实不堪一击。
  鼓声变得密集起来,五道明军战线齐头并进。士兵们踏过东吁士兵的尸体,继续向前推进。后排的士兵不断装填射击,保持火力压制。
  后方的杜麟征见先锋得手,立即命令:“全军前进!“令旗挥舞,战鼓雷动,两万明军如山崩海啸般压向东吁军。旌旗招展,长枪如林,显示出久经战阵的雄师气概。
  他隆王见前锋被轻易击溃,心中一惊,首次感到战局不妙。敌人强大远超预期。他急令左翼一万军队接应溃兵。“快!左翼上前,挡住明军!“他隆王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
  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杜恒宇发现敌军在四十步外毫无火力威胁,便命燧发枪队在百步外持续射击。待敌靠近,则投掷手榴弹,最后上刺刀发起冲锋。
  这三板斧彻底打懵了东吁军。手榴弹的爆炸声在东吁军中引起更大恐慌,许多士兵从未见过这种会爆炸的武器,以为是天神发怒。当他隆王的右翼大军全面崩溃时,这位久经沙场的国王终于意识到,今天的战斗已经无法挽回。
  杜麟征见状,立即指挥全军压上。明军士兵如出笼猛虎,扑向已经混乱的东吁军阵。长枪突刺,刀光闪烁,火枪齐鸣。
  东吁士兵见明军势不可挡,士气彻底崩溃,纷纷溃逃。即便他隆王亲临督战,也无法阻止全军溃败,只能在亲卫保护下逃离战场。国王的逃亡更是加剧了东吁军的崩溃,士兵们丢弃武器,四散奔逃。
  这场战役持续了不到两个时辰,明军就以少胜多,大败东吁军。战场上尸横遍野,硝烟弥漫,伤兵的呻吟声此起彼伏。明军士兵正在打扫战场,收缴战利品,押送俘虏。
  此战,南明二万五千大军击溃他隆王三万精锐,斩杀四千余人,俘虏一万五千多。明军乘胜追击,一举攻入东吁境内。
  大同历十三年(公元1637年)11月15日。
  一年一度的公民议会即将开幕,但今年京城的焦点却不在国内政治,而是远在万里之外的东吁战场。曾经被大同社视为“臭鱼烂虾”的南明军队,竟在异国他乡连战连捷,歼灭东吁十万大军。
  京城街头,报童挥舞着最新一期的《燕京日报》,高声叫卖:“南明军大破东吁十万大军!三战三捷!”路人纷纷驻足购买,南明军队三战三捷,歼灭了东人近10万大军。对京城的百姓来说,内心还有点自豪,哪怕自己的败兵之将也能打翻外面的敌人,果然还是我天朝最勇猛。
  墨子学院,一座环境清幽的庭院内。南明使者递一封书信给夏允吸道:“这是杜总兵交给先生的。”
  夏允彝神情复杂的接过书信。杜麟征先问夏允彝近况之后,重点讲他们在东吁战事,说他们已经击溃了东吁主力,开始在占领区重建军户制度,在东吁250万亩土地上,建立了5万军户,而且得意的说他还会把这种模式推广在整个东吁国,到时候朝廷将会有20万以上的大军。
  而后又说了以后他们将会在东吁建立内阁责任制,天子以后专管祭祀。政务将会由从天下选拔出来的贤者处理。
  总之从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阐述南明的改变,有一些是他们以前讨论的,还有一些是杜麟征在西南地区自己思考,更多的是借鉴了大同社的政策。
  不过在最后,杜麟征请求夏允彝,想办法劝说大同社元首暂时停战,让他有充足时间攻占东吁国。
  看完书信后夏允彝神情复杂,真等大明要亡国了,才知道改变,而且还是在他国土地上,最终还是要学习大同社的政策,他不知道保留士绅的意义何在?
  夏允彝看完书信收起来严肃道:“某现在只是一个夫子,没那个能力来影响大同社元首,只怕要让你们失望了。”
  使者有点慌张道:“先生,还请看在杜总兵的面子上,一定要帮帮朝廷。”
  夏允濞道:“你与其求我这个夫子,不如想一想你们还能拿出什么条件,让元首不对你们动手,就某了解元首不是一个弑杀之人,也不是一定要消灭你们,你们对大同社无关重要,只是挡住元首做事情,所以元首才要把你们清理。”
  “条件?某懂了!”使者恍然大悟道。
  在元首府内,徐晨主持的最高军事会议上,也在讨论着东吁战事。
  王二摸着下巴上的胡茬,忍不住首先开口:“虽然我觉得这话不应该说,但看到南明军队的战报,我也为他们感到高兴。”这位身经百战的将领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
  贺六、赵胜、朱治、周晓珊等人纷纷点头。近亲远疏是人之常情,南明虽是大同社的敌人,但终究是同文同种的汉人。自己人能打,怎么算都不是坏事。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