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欲控制南洋,必先控制巨港(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荷兰大使想了想,这也不是不可以,只要能保住財產,入民朝籍好像更加有利於他们,荷兰可是商人共和国,他们根本不在意国籍,只在意能不能赚钱,算起来东方的赛里斯更加强大,更能保护他们的財產。
  就这样,双方的谈判仍在相对融洽的气氛中圆满完成。
  大同歷十五年(公元1639年)1月15日。
  南海的暖风拂过爪哇岛,碧波万顷的海面上,一支悬掛著大同社龙旗的舰队正缓缓驶向巴达维亚港。南海舰队总督赵云飞佇立在旗舰“镇远號”的舰首,用望远镜仔细观察著这座即將接管的城市。
  张存孟脸色苍白的看著这座城市,內心无比庆幸道:“终於到了,俺老张还以为要死在大海上。”
  赵云飞笑道:“谁让你要爭这个爪哇总督,在南洋这里坐船和骑马一样都是要学会的技能,好在有了这一趟以后,你就不用担心再晕船的事了。”
  爪哇被收復之后,徐晨安排总督管当地。张存孟拼尽全力得到这个位置。
  但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刚上战舰就会遭受这份罪,他是黄土高原出生娃,虽然会游泳,但哪里经过大海的波浪,刚上船没多久,就晕的上吐下泻,一直晕了三天才適应。
  吴亚军好奇问道:“那么多兄弟想爭这个总督,你是怎么胜出的?”
  张存孟看著充满异域特色的巴达维亚城得意道:“那些老兄弟只知道打打杀杀,完全没揣摩过元首的心意,元首问他们要如何治理爪哇,他们就说训练军队,驱赶土著,建立坞堡,守住爪哇。”
  “他们也不想想,在南洋有哪支军队是我大同军的对手,建立坞堡能防谁?”
  “元首是把南洋看成了我大同社的钱袋子,比起发展军事,元首自然是更看重发展经济了,我就对元首说我到了爪哇,开垦荒地,教化土著,修筑码头,让爪哇早日成为我天朝之下之领土。”
  陈诚竖起大拇指道:“还是你更加了解元首的心。修筑堡垒的確没有必要,南洋看上去四面通海,但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封闭的海域,这其中巨港城是整个南洋的核心,控制了巨港就能控制南洋,进可以以巨港为据点对外扩张我天朝文明,退则可以巨港封锁整个南洋,保护我民朝上万里的海防线。”
  吴亚军点头道:“巨港对南洋之重要,不亚於河套对关中,襄阳对湖广的重要性。”
  赵云飞严肃道:“像大明那样有海无防,几万里的海洋线,让葡萄牙人,荷兰人,西班牙人四处乱窜,海外的藩国更是让这些入侵者隨意攻占,如此掩耳盗铃的举动简直荒唐,这不但是对我天朝文明的不负责,更是对整个东方文明的不负责,现在这份责任我大同社要担任起来。”
  比起闭关自守的大明军队,大同军更喜欢主动进攻,把危险消灭在萌芽阶段,在他们看来南洋自古以来就是民朝的故土,像大明那种外国舰队隨意进入南洋地域,甚至建立殖民地,压榨他们汉人,简直就是耻辱。
  现在他们已经开始制定计划,把整个西方国家的殖民地一个个拔除,而巨港这是他们南洋战略最核心的据点。
  在他看来,南洋舰队把港口定在广东太过於深入民朝腹地,不利於大同军掌控整个南洋。
  他们在地图上找了几年,发现巨港才是最適合成为他们南洋舰队驻扎的港口,现在他们已经打算让柔佛国归顺民朝,如此他南洋舰队就可符合礼仪的接管整个巨港城。
  当赵云飞,张存孟踏上巴达维亚码头时,早已等候多时的汉人侨民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
  许多白髮苍苍的老侨看著庞大的镇远舰热泪纵横,他们祖辈漂泊南洋,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能亲眼见到故国的舰队前来接管这片土地。
  鞭炮声从唐人街一路蔓延至荷兰城堡,红色的纸屑如雨纷飞,整个巴达维亚城沉浸在节日的狂欢中。孩童们追逐著奔跑,用生硬的闽南语喊著“大同来了!大同来了!”
  在荷兰总督府前,赵云飞与张存孟他们主持了简单的升旗仪式。隨著大同社的龙旗在旗杆顶端冉冉升起,港內所有战舰鸣炮二十一响,宣告这片土地正式纳入大同社的管辖。
  大同歷十五年(公元1639年)三月十五日,天津港。
  天津港春寒料峭,却热闹非凡。十二艘新式战舰整齐地停泊在港內,旗舰更是大同社最新製造的3000吨级的主力战舰,配备了有120门火炮,火炮都是最新式的,钢质后膛炮,不管是威力还是射程都远远超过了原本的前膛炮,这些火炮將会为舰队提供最充足的武力保证。
  现在这支战舰即將承担起歷史性的使命,护送大使团远赴西方与进行东方世界第一次环球航行。
  码头工人川流不息,將一桶桶淡水、醃製品和粮食搬运上船。特別准备的货舱內整齐摆放著景德镇瓷器、江南丝绸、武夷山茶叶,以及大同社新兴的工业產品:精钢铁器、雪白食盐和晶莹如冰的白。这些货物既是旅途用於交换补给。
  徐晨亲临港口送行,他仔细打量著这支即將远航的舰队,目光中充满期待,这是郑和下西洋200年以来,汉人再一次发动的远征。
  大航海时代已经步入中场,东方睡了200多年,此刻终於睡醒了,要奋起直追了。
  “西方诸国虽处四海爭霸之世,行事或有残暴之处,然亦有其可取之材。”徐晨对即將赴任欧洲总领事的卢象升和武官艾玄嘱咐道:“你们至欧陆后,当详察其政治体制、军事革新、文化思潮与经济政策,辑录成册,使我大同知天下文明进展之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可不落人后。”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