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东华门唱过名,也不过如此嘛!(2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两项工作做完之后,才是真正阅卷工作的开始,而贾政的主要著眼之处便在这里。
  自古以来,歷朝歷代都严厉打击科举舞弊,但不管朝廷如何严刑峻法,如何防微杜渐,却只能儘量减少,而不能完全杜绝科考舞弊的发生。
  很多时候,科举舞弊的问题所在,並不是出在主考官,或者副主考这些大佬身上,而是出在负责誉录试卷的吏员,出在负责阅卷的房考官身上。
  而大多时候,也不是泄露考题这种泼天大案,而是事先便安排好,让几个才学平平,但並不十分差劲的学子,顶掉几个才学尚可,大概率会中举的秀才。
  一来,被顶掉的学子,人数並不多,不太容易被发现。
  二来,即便是主考官发现了端倪,那些房考官也能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为由,说我就是喜欢这几人写的文章,你又能拿他怎么样呢?
  最多是將这几人的考卷,交由大家共议,顶天了將这几人刷下去罢了。
  至於负责阅卷的房考官,任你怎么找,都是找不出半点毛病来的。
  而主考官和副主考可以由朝廷选派,但是这些誉录试卷的吏员,以及房考官却都是由当地官吏充任。
  上千年以来,科举的歷史有多久,这科举舞弊的门道便有多深。
  贾政並非科举出身,对科举舞弊里的门门道道,他自然是不大清楚的,但是无妨,在他上任来浙江之前,皇帝李崇让礼部尚书张,给贾政配备了一个极其豪华的幕僚班底。
  这些人无一不是礼部干员,科举舞弊里的门道,贾政不清楚,但是他们都门清啊!
  比如绍兴才子周文仁,十三年前得罪了杭州名儒季伯晓,自此之后,周文仁四次参加秋闈,每一次都名落孙山。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季伯晓做的手脚,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贾政自然是百思不得其解,而隨他而来的礼部主事鄔其道,却一眼便看出了其中关窍所在,
  无非是让那些负责誉录考卷的吏员,提前熟悉了解周文仁的笔跡,当这些吏员看到周文仁的考卷之后,在誉抄之时,做一些极为隱秘的记號罢了。
  而这些极为隱秘的记號,在那些房考官之中,自然有人能够一眼便分辨出来。
  再说了,季伯晓身为杭州名儒,在浙江一省门生无数,而且季家还是豪奢巨富的世家大族,
  恐怕都不用季伯晓特意瞩咐,那些想巴结季伯晓的当地官吏,以及他的那些门生们,便会主动为季伯晓来干这件脏活。
  在贾政离京赴任之时,皇帝李崇一再交代,让他儘量少录取那些东南世家子弟,多多录取那些寒门士子。
  那么问题来了,所有考生的姓名籍贯,都做了糊名处理,而考生的考卷,也被一一誉抄为硃笔卷宗。
  贾政又该如何区分,哪些考卷是东南世家子弟的,哪些考卷又是那些寒门子弟的呢?
  难道他也要像那些贪官污吏一样,在考卷上做记號,行此科举舞弊之事吗?
  那当然不是。
  先不说以贾政为人古板方正,敢不敢这样做,即便他敢,皇帝李崇也不会充许他这么做。
  哪怕出发点是好的,但科举舞弊就是科举舞弊,李崇身为皇帝,正大光明,又岂会如此行事呢?
  再说了,制度一旦被破坏,被腐蚀掉,再想重建那可就难了。
  故而李崇授意贾政,以及其他东南各省的主考官们,在主持秋闹之时,务必严查这些科考舞弊之事,然后藉机掀起一场场大案。
  不仅要藉机罢那些世家子弟,多多录取一些寒门仕子,更要借著科举舞弊案,杀一批东南世家出身的官员,进一步消弹东南世家的影响力。
  这一日是九月二十三日,浙江秋闈的阅卷工作,已经基本结束。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