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捐款大比拼(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鼓励,煽动大家的情绪,积极的为国家建设出一份力。
  陈晓还以身作则,直接捐出一万两银子。
  玉兰没多少钱,可国之强盛怎能够少得了她的努力?
  隨身携带的三十两银子,一分不少的全捐了出去。
  这可是她的全部家当啊!
  作为当地的父母官,冯伟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
  连小宫女都能为天下大义而出一份力,他本就有教化之责,此事当然不让。
  於是,他也逃出积蓄,豪掷五千两。
  对於他一个清官县令来说,这已经是能够拿出的全部身家。
  他还承诺,愿意让人从家中书哭抄录百本书籍,到时候一起捐赠给新学堂。
  亲有了陈晓和冯伟的表態,对嗯那些小官小货,或者商人,大家族之类,也跟著相继捐钱捐物。
  就连老百姓们,也出了一份微薄之力。
  虽然他们没有多余的钱財,但是捐一张桌子,一张椅子,哪怕是一块布匹,这里也没人觉得寒酸。
  毕竟,如果民办学堂真的成立,就意味著他们的孩子也想有读书的机会,到时候能够光宗耀祖,出人头地!
  看著源源不断涌入的钱財和物资,陈晓却觉得差点意思。
  他又直接加大了筹码,如果捐献超过一百两,就可以获得拥有他亲笔签名的《三字经》和《千字文》手抄本一份。
  同时,还让人去登记这些捐赠者的名字,等到日后民办学堂成立,就在每个学堂的中央放一块巨大的石碑。
  上面则雕刻捐赠者的名字,让后人铭记他们的扶持帮助,供后世的子弟们瞻仰,也是行善积德。
  当普通人满足了物质上的追求,嗯无非就开始追名。
  谁不想落个好名声?
  一个个捐钱的积极性更高了,钱不够就拿身上值钱的玩意往里面丟。
  平日平日生意场上互相触碰利益的一些商贾,索性將这次的捐赠变成了给自己生意打招牌的gg。
  为了能够將名字靠前一些,他们还来了一场无形的捐赠爭斗,看谁捐的更多。
  当然,这也只是一部分原因。
  商人们重视利益,看到了千字文和三字经,在陈晓的激昂演讲之下也看到了民办学堂未来的前景。
  於他们而言,这不仅是一场捐赠,更是一场投资,为自己提高名望和地位的投资。
  在这个重农抑商的时代,商人虽然有钱,却没有什么社会地位。
  民办学堂对他们而言就是一次改头换面的契机!
  与於公於私,他们都没有理由不积极捐款。
  至於那些大家族,民办学堂对他们的意义並没有多大。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