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破茧」(3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採用常规手段,我们至少需要数月时间才能完成全面扫描。”一位工作人员语气凝重地说道。
  “如果沉船真的与循环有关,那它可能藏著关键信息。”一名研究员指著屏幕上的沉船影像,“我们之前的考古手段太保守了,现在完全可以採用更激进的探测手段,比如使用水下切割设备取样,或者直接拆解部分船体结构,如果採用破坏性取样,从这里直接截取整段龙骨,能获得最完整的结构信息。”
  隨著研究员的话语,在触控屏上船体关键结构处划出几道切割线,展示出一套快速採样方案。
  他一边操作,一边详细地演示著如何在30分钟內完成船板切割,样本採集和初步检测的全过程。
  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清晰明了,仿佛已经在脑海中演练了无数次。
  反对的声音立刻响起。
  “这艘船保存状態异常完好,可能是现存最完整的秦汉时期船只,破坏它等於毁掉一本歷史教科书。”
  “根据循环特性,任何破坏都会在重置后復原,就算我们今天把船拆了,明天一切都会復原,不会造成实际损害,我们损失的只是“今天”的完整性,却能换来关键数据,理论上我们做什么都不会有实际影响。”
  “不行,太冒险了,况且,如果明天我们什么都不记得,今天的破坏又有什么意义?”另一位反对者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但常规手段太慢了,我们已经在循环里浪费了太多时间,如果沉船真的藏著关键信息,就应该用更直接的方式获取。”支持激进方案的人员再次强调。
  会议室陷入了短暂的沉默,每个人都在思考著利弊。
  “主要还是在於风险。”安全主管敲了敲桌子,打破了沉默,“別忘了我们的人也会受影响,如果沉船真能影响时间,谁知道强行破坏会引发什么后果?”
  “问题是时间,如果每次循环都会重置我们的记忆,那渐进式探索永远不会有实质进展,按现有进度,我们永远搞不清循环原理,陈俊那边每天都在重置,古船隨时可能消失,现在不冒险,难道等机会溜走?”
  监测中心內,討论声此起彼伏,大家围绕著各种可能性和风险展开了激烈的爭论。
  “陈俊並没有和古船一起循环。”另一人冷静地分析道,“他只是被『感染”了循环特性,接触后陷入了相对独立的循环。”
  “我们得先搞清楚循环的传播机制,陈俊的循环是单向的,他记得,但外界会被重置,那如果我们派人接触古船,会不会也变成另一个“陈俊』?如果每个接触者都陷入自已的循环,我们可能会製造出无数个独立,彼此重叠但互不干扰的循环。”
  “那怎么办?总不能什么都不做。”
  “或许———”有人犹豫著开口,“我们得先確认循环的『边界”在哪里,陈俊的循环范围是渔港,那古船的循环范围呢?如果它真的存在的话。”
  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安静下来,目光落在屏幕上那个不断重复的身影上。
  他们需要更多信息,但获取信息的方式,本身就可能成为新的问题。
  “或许可以折中,先用雷射扫描建立完整模型,再针对关键部位进行微创取样,这样既能获取信息,又不会造成大面积破坏。”
  “別忘了现场的例子,任何直接接触都可能让操作人员陷入循环,我建议先用远程操作,人员保持安全距离。”
  现在,问题的关键並非在於如何处理那艘沉船,而是潜藏在背后的一系列问题该以何种方式解决。
  他们也不可能什么都不做,如今的情况让他们极为被动。
  如果一切都寄希望於循环的自然变化,那无疑是將命运的主动权拱手相让,让一切都掌握在未知的“別人”手里,这无疑是更糟糕的情况。
  当然,也有可能没有所谓的“循环”。
  毕竟他们没有绝对的证据证明“循环”存在。
  但异常现象是肯定的。
  所以,当务之急是儘快提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
  办公室內,气氛变得凝重。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