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见证歷史的一刻(4 / 4)
“弄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的一切治政举措,就从家天下的源点,改成国天下这个源点!”
家天下,国天下,区区一字之差,却有著翻天覆地的差別。
许多大臣饱读儒理经义,经过这些时间与朱由校的辩论,深刻认识到其实儒理经义的本质就是以国为家。
孔子推崇的周礼,其实就是按照宗族礼法去治理国家..:
这样的施政理念,在生產力相对落后的农耕时代,效果非常好。
它的理念是大部分人负责耕种,少部分负责治理。
用社会静態化和阶级凝固化去聚集人心,平息爭斗,集中主要力量用於农耕生產,確保大家都有粮食吃,都能活下来。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
当然了,阶级凝固化和社会静態化也引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爆发了一次又一次推翻王朝的起义,於是皇帝和士大夫们协商后,採用科试製,使得阶级可控化流动,使得社会不至於静態化到一潭死水,於是儒家继续统治华夏。
但是在宋朝,儒家开始展现萎势,显得力不从心。
朱由校与眾人的交流沟通中,提出一个观点,那就是因为宋朝的“市场经济”非常活跃,生產力得到发展,工商大兴,时代在竭力向新的时代跃进,適用於农耕时代的儒家思想,开始不適应工商大兴的新时代。
但是由於歷史的惯性,儒家士子们反思的结果是执行儒家先贤的道理不到位,於是推出了更静態化、更凝固化的理学。
理学没有挽救偏安一隅的南宋,但是却和明太祖一拍即合。
明太祖出身贫寒,从元末天灾人祸的纷爭中走过来,饱尝人间疾苦,骨子里痛恨动盪不安,渴望稳定寧静的田园生活。
他的想法与理学不谋而合。
天下纷爭,都是因为人的欲望太多了,只有去人慾、存天理,人人遵循三纲五常,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然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这些问题在朱由校与诸位大臣的交流、爭辩中,一一被辨明..:
朱由校还是朱友霄时,看过明末歷史的一些典故。
知道三大思想家,无一例外都在击儒理的务虚不实,空谈误国,黄宗羲甚至提出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思想。
他们的这些思想,確实是对明朝灭亡的反思,但也有对父祖和前人们的思想传承。
正德、嘉靖、万历年间,泰州派、李势等“叛逆”思想的流行,说明明朝中后期,许多仁人志士一直在反思儒家理学,也取得了不俗的进步,新的思想喷薄欲出。
只是一切在满清入关后嘎然而止。
朱由校不想让华夏文明重蹈覆辙,唯一从泥潭里挣扎出来的机会,被自己葬送。
至於如何纠偏,如何拨乱反正,朱由校深思熟虑,提出核心一点:改家天下为国天下,让天下真正成为天下人之天下。
可是如此一来,朱氏皇室怎么办?
眾人神情各异地看向朱由校。 ↑返回顶部↑
家天下,国天下,区区一字之差,却有著翻天覆地的差別。
许多大臣饱读儒理经义,经过这些时间与朱由校的辩论,深刻认识到其实儒理经义的本质就是以国为家。
孔子推崇的周礼,其实就是按照宗族礼法去治理国家..:
这样的施政理念,在生產力相对落后的农耕时代,效果非常好。
它的理念是大部分人负责耕种,少部分负责治理。
用社会静態化和阶级凝固化去聚集人心,平息爭斗,集中主要力量用於农耕生產,確保大家都有粮食吃,都能活下来。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
当然了,阶级凝固化和社会静態化也引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爆发了一次又一次推翻王朝的起义,於是皇帝和士大夫们协商后,採用科试製,使得阶级可控化流动,使得社会不至於静態化到一潭死水,於是儒家继续统治华夏。
但是在宋朝,儒家开始展现萎势,显得力不从心。
朱由校与眾人的交流沟通中,提出一个观点,那就是因为宋朝的“市场经济”非常活跃,生產力得到发展,工商大兴,时代在竭力向新的时代跃进,適用於农耕时代的儒家思想,开始不適应工商大兴的新时代。
但是由於歷史的惯性,儒家士子们反思的结果是执行儒家先贤的道理不到位,於是推出了更静態化、更凝固化的理学。
理学没有挽救偏安一隅的南宋,但是却和明太祖一拍即合。
明太祖出身贫寒,从元末天灾人祸的纷爭中走过来,饱尝人间疾苦,骨子里痛恨动盪不安,渴望稳定寧静的田园生活。
他的想法与理学不谋而合。
天下纷爭,都是因为人的欲望太多了,只有去人慾、存天理,人人遵循三纲五常,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然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这些问题在朱由校与诸位大臣的交流、爭辩中,一一被辨明..:
朱由校还是朱友霄时,看过明末歷史的一些典故。
知道三大思想家,无一例外都在击儒理的务虚不实,空谈误国,黄宗羲甚至提出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思想。
他们的这些思想,確实是对明朝灭亡的反思,但也有对父祖和前人们的思想传承。
正德、嘉靖、万历年间,泰州派、李势等“叛逆”思想的流行,说明明朝中后期,许多仁人志士一直在反思儒家理学,也取得了不俗的进步,新的思想喷薄欲出。
只是一切在满清入关后嘎然而止。
朱由校不想让华夏文明重蹈覆辙,唯一从泥潭里挣扎出来的机会,被自己葬送。
至於如何纠偏,如何拨乱反正,朱由校深思熟虑,提出核心一点:改家天下为国天下,让天下真正成为天下人之天下。
可是如此一来,朱氏皇室怎么办?
眾人神情各异地看向朱由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