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你这师兄的思维速度和高度常人难以(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视讯连线的黄宗晟看着白板内容不由得点了点头,选择在l2点是因为这个轨道位置的优点很多。
  首先是极端低温环境保障,l2点位于地球背向太阳的一侧,距离地球150万公里。
  望远镜的遮阳罩可完全屏蔽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热辐射,使得望远镜维持在极低温状态,这是实现红外波段高灵敏度观测的关键。
  若是像哈勃望远镜那样置于近地轨道,地球的红外辐射会完全淹没目标观测信号。
  其次是拥有无遮挡的连续观测窗口,在l2点,望远镜可以同时避开地球和月球的阴影,实现对50%天区的持续观测,通过半年一次的轨道绕行可逐步覆盖全天区。
  相比之下,哈勃望远镜每90分钟穿越地球阴影一次,观测效率受限大。
  最后是稳定的热与动力环境,光环轨道使得望远镜始终处于恒定日照条件,避免了近地轨道中频繁的昼夜温差对精密光学系统器件的损害。
  同时,l2点的引力平衡特性使得轨道维持所需燃料仅为近地轨道卫星的四分之一,能够显著延长望远镜的运行寿命。
  至少可以保证用30年是不成问题的。
  黄宗晟沉声说:“遮阳板的热控技术,七层聚酰亚胺薄膜构成的遮阳板可反射99.98%以上的太阳辐射,向阳面温度358k,背阴面温度仅有6k,其温度梯度设计要突破现有航天器热控技术的极限。”
  “按照你说的思路,望远镜的光环轨道半径将达到80万公里,这可能是人类首次在l2点部署如此大规模的科学设施。其轨道参数需要精确平衡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引力作用,同时规避日冕物质抛射等空间天气事件的影响。”
  闻言,陆安笑道:“问题不大,我已经有思路了,通过自主导航能力来解决,距离地球太过遥远,也只能让望远镜具备高度自主的轨道修正能力。”
  陆安稍作思索补充说:“到时候让望远镜配置的星载计算机实时解算三体引力方程,并根据深空网络的测距数据,动态调整推进策略即可。”
  远在西工大的黄宗晟跟陆安连线交谈了这么久,他越发觉得要是陆安能够参与到“陆安望远镜”的研制中来,很多技术挑战多半都不会很难。
  不过之前陆安表达了自己没那么多时间,黄宗晟也就没有说出口,毕竟钱都是他掏腰包了。
  而且,黄宗晟已经知道陆安搞定了纳维-斯托克斯方程问题,这会儿好多工程项目、一系列行业的国家级项目工程单位都等着陆安开发星流工具。
  偏偏到现在为止,陆安的论文至今都没有一个人看懂。
  黄宗晟也早就看过了论文,但没看懂。
  这会儿无论是搞理论物理的,还是搞数学的,陆安那篇论文搞得他们直抓狂。
  现阶段,星流工具只能依赖陆安一个人能开发,确实没有太多的时间,那些项目工程单位都是在线等,一个比一个急。
  若能早点用上这套工具,就能节省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的投入预算,还有数年甚至十数年的时间成本。
  所以大家都在等,宁愿多等个两三年都行。
  大约五分钟后,结束了视讯连线。
  陆安坐在屏幕前思考了一阵,然后就开始拿笔在手稿上写了起来。
  孟秋颜不打扰他,自个儿离开了房间。
  二十分钟后,陆安在四页a4纸上写下了陆安望远镜所需材料工艺、精密制造、低温工程、在轨部署这四大核心环节的理论精髓。
  他自己没有太多的时间精力,那就把方向给指明了。
  陆安写完再重头扫了一遍,确认没什么问题,然后将这四页手稿内容传真给了黄宗晟。
  一个普通科学家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但陆安能够在一个下午茶的时间内梳理核心问题,并提供具体的可靠思路。
  ……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