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徐州毕再获贤才(3 / 4)
仅凭这一点,今天这趟就没有白跑。
施耐庵昨夜熬了通宵,本就精神不济,又惦记着宣曹积压的事务,此刻见事情明朗,不过是虚惊一场,便起身告辞:
“原来元帅早有庙算,是我等多虑了。如此,就不多叨扰朴军师处理军务了。”
“施知事且慢。”
朴道人却抬手示意他留步,目光灼灼地转向叶兑。昨日随同捷报传回的,只有石山处理战后缴获、俘虏等具体事项的命令,并未提及芝麻李让徐州这等核心机密,朴道人自然不知。
但他战前曾力主趁势吞并徐州,并拟定过一份方略草案,却被石山断然否决。
朴道人彼时虽遵命,内心未必全无惋惜。
如今,眼前这位布衣叶兑,在不了解红旗营真实实力与潜力的情况下,仅凭对天下大势和江淮格局的洞察,竟能做出与元帅本人高度一致的判断——不贪徐州,固守根本!
这份眼光与格局,实属罕见。如此大才,岂能任其从指缝中溜走?
不过,朴道人有自知之明,知道只有元帅才有手段招揽如此贤才,当即压下心中的激动,对叶兑诚恳地道:
“叶先生大才,见微知著,思虑深远。今日所言,虽仅冰山一角,然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想来先生胸中,必有安邦定国的良策。
若先生不弃,无论是上书献策,抑或是他日觐见元帅面陈方略,朴某愿效犬马之劳。”
施耐庵一听,顿时暗骂自己糊涂。
熬夜果然误事!
他是在本地毫无根基的外乡人,在红旗营内部最缺“自己人”,如此举荐贤才引为臂助的好机会,竟差点被这牛鼻子独占了去!
他连忙接口,语气同样热切:“朴军师所言甚是。耐庵身为宣曹知事,引荐贤才,份所当为,叶先生若有鸿篇巨制或真知灼见,耐庵亦愿代为转呈元帅!”
两人目光在空中一碰,竟隐隐有了点争抢“荐才之功”的火。
叶兑看着眼前两位红旗营要员争相示好,心中百感交集。
来元帅府之前,叶兑确实有上书献策的想法。
但此刻,得知石元帅早已考虑周全,且见元帅府各司、曹运转规范而高效,而红旗营才兴起多长时间?已经看不出草台模样,心知石山真是做大事的豪杰,他反而不敢贸然上书了。
自己这些时日所思,竟已被那位未谋面的石元帅料定于先,让他上书献策的心思淡了许多。
更深的顾虑是,自己这点肤浅见识,在真正掌控大局的雄主面前,是否显得班门弄斧?贸然上书,万一见解浅薄,反为不美。
叶兑沉吟片刻,朝着朴道人和施耐庵深深一揖,语气谦逊而诚恳:
“二位抬爱,叶兑愧不敢当。适才所言,不过一隅之见,管中窥豹,终究难得全貌。元帅深谋远虑,非叶兑所能及。
小可还想在合肥城中多盘桓些时日,详细了解实情,待对元帅治下多几分了解,再思量行止。不知……可否?”
朴道人与施耐庵相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遗憾,但更多的是理解与赞赏。叶兑如此谨慎,恰恰说明其为人稳重,非只会夸夸其谈的轻浮狂士。
朴道人率先笑道:“先生谨慎持重,朴某佩服。先生愿在合肥多留时日,观察体悟,实乃合肥之幸,我军之幸!荣幸之至!”施耐庵也连忙附和。
虽然叶兑放弃了立即上书的打算,但朴道人在当日向石山呈报军报时,仍郑重其事地附笔提及了叶兑之事。
毕竟,荐才视同献策,也是有功的。
但他也没敢贪墨卞元亨和施耐庵的功劳,如实汇报了此事。 ↑返回顶部↑
施耐庵昨夜熬了通宵,本就精神不济,又惦记着宣曹积压的事务,此刻见事情明朗,不过是虚惊一场,便起身告辞:
“原来元帅早有庙算,是我等多虑了。如此,就不多叨扰朴军师处理军务了。”
“施知事且慢。”
朴道人却抬手示意他留步,目光灼灼地转向叶兑。昨日随同捷报传回的,只有石山处理战后缴获、俘虏等具体事项的命令,并未提及芝麻李让徐州这等核心机密,朴道人自然不知。
但他战前曾力主趁势吞并徐州,并拟定过一份方略草案,却被石山断然否决。
朴道人彼时虽遵命,内心未必全无惋惜。
如今,眼前这位布衣叶兑,在不了解红旗营真实实力与潜力的情况下,仅凭对天下大势和江淮格局的洞察,竟能做出与元帅本人高度一致的判断——不贪徐州,固守根本!
这份眼光与格局,实属罕见。如此大才,岂能任其从指缝中溜走?
不过,朴道人有自知之明,知道只有元帅才有手段招揽如此贤才,当即压下心中的激动,对叶兑诚恳地道:
“叶先生大才,见微知著,思虑深远。今日所言,虽仅冰山一角,然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想来先生胸中,必有安邦定国的良策。
若先生不弃,无论是上书献策,抑或是他日觐见元帅面陈方略,朴某愿效犬马之劳。”
施耐庵一听,顿时暗骂自己糊涂。
熬夜果然误事!
他是在本地毫无根基的外乡人,在红旗营内部最缺“自己人”,如此举荐贤才引为臂助的好机会,竟差点被这牛鼻子独占了去!
他连忙接口,语气同样热切:“朴军师所言甚是。耐庵身为宣曹知事,引荐贤才,份所当为,叶先生若有鸿篇巨制或真知灼见,耐庵亦愿代为转呈元帅!”
两人目光在空中一碰,竟隐隐有了点争抢“荐才之功”的火。
叶兑看着眼前两位红旗营要员争相示好,心中百感交集。
来元帅府之前,叶兑确实有上书献策的想法。
但此刻,得知石元帅早已考虑周全,且见元帅府各司、曹运转规范而高效,而红旗营才兴起多长时间?已经看不出草台模样,心知石山真是做大事的豪杰,他反而不敢贸然上书了。
自己这些时日所思,竟已被那位未谋面的石元帅料定于先,让他上书献策的心思淡了许多。
更深的顾虑是,自己这点肤浅见识,在真正掌控大局的雄主面前,是否显得班门弄斧?贸然上书,万一见解浅薄,反为不美。
叶兑沉吟片刻,朝着朴道人和施耐庵深深一揖,语气谦逊而诚恳:
“二位抬爱,叶兑愧不敢当。适才所言,不过一隅之见,管中窥豹,终究难得全貌。元帅深谋远虑,非叶兑所能及。
小可还想在合肥城中多盘桓些时日,详细了解实情,待对元帅治下多几分了解,再思量行止。不知……可否?”
朴道人与施耐庵相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遗憾,但更多的是理解与赞赏。叶兑如此谨慎,恰恰说明其为人稳重,非只会夸夸其谈的轻浮狂士。
朴道人率先笑道:“先生谨慎持重,朴某佩服。先生愿在合肥多留时日,观察体悟,实乃合肥之幸,我军之幸!荣幸之至!”施耐庵也连忙附和。
虽然叶兑放弃了立即上书的打算,但朴道人在当日向石山呈报军报时,仍郑重其事地附笔提及了叶兑之事。
毕竟,荐才视同献策,也是有功的。
但他也没敢贪墨卞元亨和施耐庵的功劳,如实汇报了此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