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徐州毕再获贤才(4 / 4)
徐州。
当日大战,石山并未在楮兰投入红旗营全部兵力。
他命陈通所部留守吴窑大营,防范战事一旦拖延,元军遣精锐人马南下,断己方粮道。
命仇成率金朝兴、叶升、张焕、邓大缸等部驻守宿州,守护大军粮草辎重,震慑宿州城内那些没甚战斗力,却惯于顺风倒的红巾军“杂牌”。
赵均用临阵脱逃后,错误判断了战场形势,以为石山必败无疑。他率残部绕过吴窑大营,悄然潜回宿州城下,妄图利用旧日身份诈开城门,吞并城中兵马,卷走辎重物资。
岂料仇成早得石山“无本帅钧令,擅自撤兵者,杀无赦”的严令,将计就计,佯装不知赵均用临阵脱逃之罪,放其部入城,埋伏在侧的叶升、金朝兴等部骤然杀出。
赵均用所部猝不及防,当场被阵斩百余人,近五百人见大势已去,缴械投降,余众溃散。
混乱中,赵均用不知所踪。
战后这几日,崔德、白不信二人也根据石山的命令,乘胜追击,分别收复了被元军短暂占据的萧县和永城,初步稳住了阵线,元军再想合围徐州,便得再付出惨重代价。
石山也大致摸清了徐州军政存在的主要问题,但他只是以芝麻李的名义,调整了部分关键人事:
提拔作战勇猛,相对可靠的李喜喜、薛显为将军;擢升在此战中表现突出的白不信、崔德为总管;任命大刀敖等有功将士为千户。
并对各部人马防区做出了调整:命薛显镇守宿州,彭二郎驻防灵璧,又令李喜喜坐镇徐州,协助殷从道整编徐州守军和部分符合条件的俘虏。
对于最敏感也最容易激起动乱的徐州反动势力清算,石山处理很谨慎。
他只下令收押了几个当初跳得最凶、民愤最大的投降派,并定下了后续查处的基调——此事应由芝麻李“亲自”主导,至少在石山未离开徐州前,不宜动手。
但在宿州,石山则展现了截然不同的铁腕手段。
赵均用当日诈城时,城内有数股“杂牌”鼓噪响应,只因赵均用所部败亡得太快,才未能掀起大浪。
当日情势危急,仇成为稳住大局,不明前线战况时,未敢过度刺激这些墙头草。
待大局已定,薛显率精兵进驻宿州,便立刻依据石山的严令,强行解除了城内所有不可靠的杂牌武装。凡有反抗者,当场格杀!其部众则被严格筛选,裁汰老弱病残,打散整训。
经过这番疾风骤雨般的整顿,宿州兵马数量虽大幅缩水,但岌岌可危的粮食供应压力大大缓解。
更重要的是,剩下的军队经过整肃和训练,剔除了不安定因素,凝聚力和战斗力不降反升,真正成为一支可用的力量。
红旗营的根本,远在数百里外的庐州路。
眼见徐州大局初定,各项部属逐渐步入正轨,石山便不再耽搁,带着主力大军和这段时间发掘的毛贵等文武人才,浩浩荡荡地踏上了班师归途。
(本章完) ↑返回顶部↑
当日大战,石山并未在楮兰投入红旗营全部兵力。
他命陈通所部留守吴窑大营,防范战事一旦拖延,元军遣精锐人马南下,断己方粮道。
命仇成率金朝兴、叶升、张焕、邓大缸等部驻守宿州,守护大军粮草辎重,震慑宿州城内那些没甚战斗力,却惯于顺风倒的红巾军“杂牌”。
赵均用临阵脱逃后,错误判断了战场形势,以为石山必败无疑。他率残部绕过吴窑大营,悄然潜回宿州城下,妄图利用旧日身份诈开城门,吞并城中兵马,卷走辎重物资。
岂料仇成早得石山“无本帅钧令,擅自撤兵者,杀无赦”的严令,将计就计,佯装不知赵均用临阵脱逃之罪,放其部入城,埋伏在侧的叶升、金朝兴等部骤然杀出。
赵均用所部猝不及防,当场被阵斩百余人,近五百人见大势已去,缴械投降,余众溃散。
混乱中,赵均用不知所踪。
战后这几日,崔德、白不信二人也根据石山的命令,乘胜追击,分别收复了被元军短暂占据的萧县和永城,初步稳住了阵线,元军再想合围徐州,便得再付出惨重代价。
石山也大致摸清了徐州军政存在的主要问题,但他只是以芝麻李的名义,调整了部分关键人事:
提拔作战勇猛,相对可靠的李喜喜、薛显为将军;擢升在此战中表现突出的白不信、崔德为总管;任命大刀敖等有功将士为千户。
并对各部人马防区做出了调整:命薛显镇守宿州,彭二郎驻防灵璧,又令李喜喜坐镇徐州,协助殷从道整编徐州守军和部分符合条件的俘虏。
对于最敏感也最容易激起动乱的徐州反动势力清算,石山处理很谨慎。
他只下令收押了几个当初跳得最凶、民愤最大的投降派,并定下了后续查处的基调——此事应由芝麻李“亲自”主导,至少在石山未离开徐州前,不宜动手。
但在宿州,石山则展现了截然不同的铁腕手段。
赵均用当日诈城时,城内有数股“杂牌”鼓噪响应,只因赵均用所部败亡得太快,才未能掀起大浪。
当日情势危急,仇成为稳住大局,不明前线战况时,未敢过度刺激这些墙头草。
待大局已定,薛显率精兵进驻宿州,便立刻依据石山的严令,强行解除了城内所有不可靠的杂牌武装。凡有反抗者,当场格杀!其部众则被严格筛选,裁汰老弱病残,打散整训。
经过这番疾风骤雨般的整顿,宿州兵马数量虽大幅缩水,但岌岌可危的粮食供应压力大大缓解。
更重要的是,剩下的军队经过整肃和训练,剔除了不安定因素,凝聚力和战斗力不降反升,真正成为一支可用的力量。
红旗营的根本,远在数百里外的庐州路。
眼见徐州大局初定,各项部属逐渐步入正轨,石山便不再耽搁,带着主力大军和这段时间发掘的毛贵等文武人才,浩浩荡荡地踏上了班师归途。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