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旧部来投和谈战(2 / 4)
写罢,石山又另写了两封短信给芝麻李和彭二郎,通报虹县邓顺兴战死,其子率部投奔红旗营,以及虹县已弃守的消息,提醒他们注意虹县方向防务,以免元军借道已经空虚的虹县发动突袭。
三日后,数骑快马踏着晨露,驶入合肥城,直奔元帅府而来。其中二人,正是邓顺兴的长子邓友隆和次子邓友德。
兄弟二人皆是一身沾染尘土的皮甲,脸上带着长途奔波的疲惫和强行压抑的哀伤。
邓友隆身材已颇为健硕,眉宇间带着与年龄不符的沉郁和刚硬,一双眼睛布满血丝,却锐利如鹰,下颌紧绷;
其弟邓友德虽年仅十五岁,身量却已接近其兄,只是骨架稍显单薄,他紧抿着嘴唇,努力挺直腰杆,眼中有泪光闪动,却倔强地不让它落下。
在亲兵的引领下,二人踏入元帅府官厅。当看到大步迎了上来的石山时,兄弟二人没有丝毫犹豫,同时推金山倒玉柱般伏身大拜,额头重重磕在冰凉的青砖地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小人邓友隆、邓友德,拜见元帅!”
“快快请起!”
石山快步走到二人面前,伸出有力的双手,亲自将这对刚经历丧父之痛的少年兄弟一一扶起。他的目光在二人年轻却写满风霜与仇恨的脸上停留片刻,声音低沉而带着追忆。
“昔日虹县危局,幸得令尊深明大义,鼎力支持,石山方能快速稳定局面,进而攻取五河,站稳脚跟。随后红旗营方能分兵四方,东征西讨,才有今日些许局面。”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诚恳,道:
“这其中,亦有令尊在虹县独当一面,为我屏障,牵制元军的一份功劳!顺兴兄……既已先去,此仇此恨,红旗营上下同担。从今往后,石山便是你兄弟二人的屏障!”
石山实际只比邓友隆大两岁,比邓友德大五岁,但此刻他的身份、地位、威势所带来的无形距离,以及邓氏兄弟骤失依怙、投身雄主的处境,都让他们绝不敢有丝毫平辈论交的念头。
邓友隆被石山扶起,强压下喉头的哽咽,他深吸一口气,胸膛剧烈起伏了一下,眼中悲戚之色瞬间被刚毅所取代。他的声音虽然不高,却字字如铁,道:
“元帅厚恩,友隆兄弟铭记五内!先父临终前,紧握我兄弟二人的手,遗言道‘顺兴平生最大的幸事,是得遇石元帅赏识,委以守土之责;
最悔恨之事,莫过于眼皮浅薄,贪恋尺寸之地,未能追随元帅南下,共创大业!’
先父惟愿我兄弟二人摒除杂念,全心投效元帅麾下!平灭鞑虏,光复河山,为父报仇,死而无憾!”
最后八个字,几乎是从他牙缝里迸出来,带着刻骨的仇恨与不灭的斗志。
斯人已逝,其子来投,石山自不会亏待故人之后。
他目光转向邓友德,这少年身量已足,只是眉宇间稚气未脱,眼中除了悲愤,还有一丝面对陌生环境与强大元帅的紧张。石山温言道:
“友德年纪尚轻,正是长身体,学本领的时候。先留在我身边,担任宿卫,一来可保安全,二来可随军学习兵法韬略、战阵操练之法。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他复又看向邓友隆,道:
“至于你部兵马,我予你两个指挥的编制。一应兵甲、粮饷、器械,皆按红旗营战兵标准,足额配齐。你看如何?”
邓友隆闻言,心头剧震,虹县残存的乡勇,把能拿起武器的青壮都算上,也不过两千出头,其中真正经历过战阵、敢打敢拼的敢战之士,实际已经不足八百人。
石元帅不仅收留他们,还直接给了两个指挥的正式编制,承诺配齐他们梦寐以求的精良兵甲。
这份信任和关爱,只可惜先父已经看不到了。
更不用说将幼弟留在元帅身边,既是莫大的信任,也是最好的庇护和栽培。
石元帅的恩遇,远超他的预期。
邓友隆没有丝毫犹豫,一把拉住胞弟邓友德的手臂,再次朝着石山深深拜下,这一次,他声音洪亮,充满了忠诚与决心:
“元帅恩同再造!末将邓友隆、邓友德,愿为元帅肝脑涂地,拼死相报!刀山火海,万死不辞!” ↑返回顶部↑
三日后,数骑快马踏着晨露,驶入合肥城,直奔元帅府而来。其中二人,正是邓顺兴的长子邓友隆和次子邓友德。
兄弟二人皆是一身沾染尘土的皮甲,脸上带着长途奔波的疲惫和强行压抑的哀伤。
邓友隆身材已颇为健硕,眉宇间带着与年龄不符的沉郁和刚硬,一双眼睛布满血丝,却锐利如鹰,下颌紧绷;
其弟邓友德虽年仅十五岁,身量却已接近其兄,只是骨架稍显单薄,他紧抿着嘴唇,努力挺直腰杆,眼中有泪光闪动,却倔强地不让它落下。
在亲兵的引领下,二人踏入元帅府官厅。当看到大步迎了上来的石山时,兄弟二人没有丝毫犹豫,同时推金山倒玉柱般伏身大拜,额头重重磕在冰凉的青砖地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小人邓友隆、邓友德,拜见元帅!”
“快快请起!”
石山快步走到二人面前,伸出有力的双手,亲自将这对刚经历丧父之痛的少年兄弟一一扶起。他的目光在二人年轻却写满风霜与仇恨的脸上停留片刻,声音低沉而带着追忆。
“昔日虹县危局,幸得令尊深明大义,鼎力支持,石山方能快速稳定局面,进而攻取五河,站稳脚跟。随后红旗营方能分兵四方,东征西讨,才有今日些许局面。”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诚恳,道:
“这其中,亦有令尊在虹县独当一面,为我屏障,牵制元军的一份功劳!顺兴兄……既已先去,此仇此恨,红旗营上下同担。从今往后,石山便是你兄弟二人的屏障!”
石山实际只比邓友隆大两岁,比邓友德大五岁,但此刻他的身份、地位、威势所带来的无形距离,以及邓氏兄弟骤失依怙、投身雄主的处境,都让他们绝不敢有丝毫平辈论交的念头。
邓友隆被石山扶起,强压下喉头的哽咽,他深吸一口气,胸膛剧烈起伏了一下,眼中悲戚之色瞬间被刚毅所取代。他的声音虽然不高,却字字如铁,道:
“元帅厚恩,友隆兄弟铭记五内!先父临终前,紧握我兄弟二人的手,遗言道‘顺兴平生最大的幸事,是得遇石元帅赏识,委以守土之责;
最悔恨之事,莫过于眼皮浅薄,贪恋尺寸之地,未能追随元帅南下,共创大业!’
先父惟愿我兄弟二人摒除杂念,全心投效元帅麾下!平灭鞑虏,光复河山,为父报仇,死而无憾!”
最后八个字,几乎是从他牙缝里迸出来,带着刻骨的仇恨与不灭的斗志。
斯人已逝,其子来投,石山自不会亏待故人之后。
他目光转向邓友德,这少年身量已足,只是眉宇间稚气未脱,眼中除了悲愤,还有一丝面对陌生环境与强大元帅的紧张。石山温言道:
“友德年纪尚轻,正是长身体,学本领的时候。先留在我身边,担任宿卫,一来可保安全,二来可随军学习兵法韬略、战阵操练之法。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他复又看向邓友隆,道:
“至于你部兵马,我予你两个指挥的编制。一应兵甲、粮饷、器械,皆按红旗营战兵标准,足额配齐。你看如何?”
邓友隆闻言,心头剧震,虹县残存的乡勇,把能拿起武器的青壮都算上,也不过两千出头,其中真正经历过战阵、敢打敢拼的敢战之士,实际已经不足八百人。
石元帅不仅收留他们,还直接给了两个指挥的正式编制,承诺配齐他们梦寐以求的精良兵甲。
这份信任和关爱,只可惜先父已经看不到了。
更不用说将幼弟留在元帅身边,既是莫大的信任,也是最好的庇护和栽培。
石元帅的恩遇,远超他的预期。
邓友隆没有丝毫犹豫,一把拉住胞弟邓友德的手臂,再次朝着石山深深拜下,这一次,他声音洪亮,充满了忠诚与决心:
“元帅恩同再造!末将邓友隆、邓友德,愿为元帅肝脑涂地,拼死相报!刀山火海,万死不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