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旧部来投和谈战(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石山再次扶起二人,语气转为郑重:
  “好!你兄弟有此心,我心甚慰。但红旗营编制、操典、战法,迥异于寻常义军,更非昔日虹县乡勇可比。你部既已决定接受整编,融入红旗营,须得尽快适应新规,服从号令。”
  他点到即止,但意思很明白——整编意味着打破原有建制,打散虹县乡勇,补入新血,建立全新的指挥体系。这正是当初邓顺兴始终不愿迈出的一步,也是他最终兵败身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邓友隆既然决心已定,自然明白其中关窍。他斩钉截铁地应道:
  “元帅放心!末将明白,整编之事,末将定当全力配合,绝无二话。从今往后,世上再无虹县邓家军,只有红旗营邓友隆部!”
  “好!”
  石山眼中露出赞许之色,道:
  “你们一路辛苦,先下去歇息,整编事宜,军令司自会与你接洽。”
  邓氏兄弟是一路快马加鞭赶至合肥,而元廷的使团,则是在礼曹属吏和忠武卫一队精锐兵马的“护送”下,沿着指定的路线,避开红旗营的重要军事设施和屯兵区域,速度自然慢上许多。
  待到邓友隆离开合肥的第三日,元廷淮南行省参知政事赵琏,才率领着打着仪仗的使团,抵达合肥城。
  负责接待的礼曹知事郭宗礼,立刻按照石山的指示,对赵琏一行进行了试探性的接触。
  但这位赵参政官架子十足,面对郭宗礼旁敲侧击的询问,始终板着脸,口风极紧,只坚持一点:必须见到石山本人,方能透露此行的真正目的和朝廷的恩典。
  石山对此心知肚明,元廷招安是假,缓兵分化是真。
  如今淮南元军为了配合赵琏的“招安大计”,已经主动停止了对红旗营控制区四境的袭扰,这正是石山求之不得的喘息之机。
  要急?
  也该是远在大都的“铁锅帝”和脱脱,以及眼前这位急于完成使命的赵参政更急。
  既然不愿说,石山也乐得晾着他们。
  果然,又过了两日,当石山难得抽空,正在石二河新家宅院里,与大姐、二哥、六弟等亲人共享家宴时,礼曹知事郭宗礼才脚步匆匆地寻了过来。
  “元帅。”
  郭宗礼低声禀报,道:
  “元廷使节那边……有确切消息了。”
  石山不喜公私不分,当即放下筷子,对家人歉然一笑:
  “你们先用,我去去就回。”
  随即,他便起身步入书房。
  郭宗礼跟了进来,脸上带着几分探明真相后的凝重,又夹杂着一丝对元帅反应的忐忑,低声道:
  “元帅,下官通过旁敲侧击,加上使团内部传出的消息,已经可以确认。赵琏此番前来,确实是奉了元廷圣旨,前来招安。”
  他顿了顿,小心翼翼地观察着石山的脸色,才艰难地吐出那个官职。
  “朝……元廷开出的官职是……是授元帅为庐州路判官。”
  “判官?”
  石山眉峰一挑,嘴角勾起一抹毫不掩饰的讥诮。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