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开创时代岂无赏(2 / 5)
“不过,下官此来,正是奉元帅之命,特来告知赵参政。元帅说,他有一份‘重礼’,须得再过些时日方能备好,送到参政这里。还请参政稍安勿躁,且在馆驿安心歇息。
待这份‘重礼’送达,元帅自会与参政议定接旨的具体时间。”
“重礼?什么重礼还需要等些时日?”
赵琏心头猛地一沉,一股极其不祥的预感如同毒蛇般缠绕上来。石山这态度,哪里是想要接受招安?分明是在拖延时间,甚至可能在准备什么更大的动作!
可他如今身陷囹圄,如同瓮中之鳖,连消息都传不出去,又能如何应对?
难道真要等那不知是何物的“重礼”送到眼前?
若是石山直接将使团挡在五河之外,宣告招安失败,他回去虽然也要受责罚,但至少还能辩解一番。
可如今他人都已经到了合肥,却被软禁于此,连石山的面都见不着,就这么灰溜溜地回去,该如何向朝廷,向脱脱丞相、向皇帝交代?
说乱贼头子嫌官小,把天使晾在一边不管了?这简直是奇耻大辱!
更重要的是,他现在想走都走不了!
“如此,下官便不打扰参政休息了,告退。”
见赵琏愣在原地,脸色变幻不定,郭宗礼果断地拱手一礼,带着人退了出去。房门再次被无情地关上,落锁的轻微“咔哒”声,在寂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刺耳。
石山确实不在城中。
一早用过饭后,他便带着亲卫队和神机营指挥使邓大缸等人,出了合肥东门,来到城外一处偏僻而空旷的山谷。这里地势隐蔽,四面环山,只有一条道路可以进出。
李武亲率骁骑卫精锐提前赶到,将山谷内外彻底清场,外围游弋警戒的哨骑更是放到了十里之外,确保不会有闲杂人等潜入这片区域。气氛肃杀而紧张。
山谷尽头的一面陡峭山壁前,被临时平整出了一大片场地。
匠作院司业陶成道、大匠马化,以及十余名核心工匠助手早已在此等候多时。
场中央,两门新铸成的火炮静静地矗立在特制的炮架上,覆盖其上的麻布已被掀开。
十月初的阳光明亮却不炙热,清晰地照耀在两门青铜火炮上。
崭新的炮管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金黄色光泽(青铜未氧化前的本色),冰冷的金属质感与精巧的结构(炮身、炮耳、炮架、瞄准具)结合在一起,散发出一种令人心悸的力量感。
铸炮数月,耗费无数心血与资材,如今总算结出了第一批果实。石山目光灼灼地盯着它们,心中充满了期待,他已经迫不及待想要亲眼见证,这种划时代的武器发出震耳欲聋的怒吼了。
“开始吧。”
石山压下激动,沉声下令。
大匠马化在滁州主持铸炮时,原本有几个学徒充当帮手,并负责最初几次危险性较高的试炮。
但匠作院司业陶成道只看了一次试炮过程,就嫌这几个学徒毛手毛脚,只知蛮干,完全不懂得射角、射线、药量配比之间的精妙关系,纯粹是在浪费宝贵的试射机会和火药。
这位有着旺盛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婺州路士子,竟不顾自己匠作院司业的“尊贵”身份,毅然脱去了宽大长衫,换上了一身与普通工匠无异的粗布短衫试炮。
此刻,他便将袖子高高挽起,露出不算粗壮却异常稳定的手臂,亲自上手操作。
几个月前,石山叫停了陶成道的“碗口铳小型化”研究,担心他好奇心过于旺盛,又搞出什么不切实际的设想,便提出了几个更具基础性和方向性的研究课题。
比如水力在各种机械上的运用效能评估,弹丸出膛后的飞行轨迹测算与公式推演等等,本意是让陶成道有方向地“打发时间”,夯实理论基础。
谁知陶成道对此展现出了惊人的热情和专注。 ↑返回顶部↑
待这份‘重礼’送达,元帅自会与参政议定接旨的具体时间。”
“重礼?什么重礼还需要等些时日?”
赵琏心头猛地一沉,一股极其不祥的预感如同毒蛇般缠绕上来。石山这态度,哪里是想要接受招安?分明是在拖延时间,甚至可能在准备什么更大的动作!
可他如今身陷囹圄,如同瓮中之鳖,连消息都传不出去,又能如何应对?
难道真要等那不知是何物的“重礼”送到眼前?
若是石山直接将使团挡在五河之外,宣告招安失败,他回去虽然也要受责罚,但至少还能辩解一番。
可如今他人都已经到了合肥,却被软禁于此,连石山的面都见不着,就这么灰溜溜地回去,该如何向朝廷,向脱脱丞相、向皇帝交代?
说乱贼头子嫌官小,把天使晾在一边不管了?这简直是奇耻大辱!
更重要的是,他现在想走都走不了!
“如此,下官便不打扰参政休息了,告退。”
见赵琏愣在原地,脸色变幻不定,郭宗礼果断地拱手一礼,带着人退了出去。房门再次被无情地关上,落锁的轻微“咔哒”声,在寂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刺耳。
石山确实不在城中。
一早用过饭后,他便带着亲卫队和神机营指挥使邓大缸等人,出了合肥东门,来到城外一处偏僻而空旷的山谷。这里地势隐蔽,四面环山,只有一条道路可以进出。
李武亲率骁骑卫精锐提前赶到,将山谷内外彻底清场,外围游弋警戒的哨骑更是放到了十里之外,确保不会有闲杂人等潜入这片区域。气氛肃杀而紧张。
山谷尽头的一面陡峭山壁前,被临时平整出了一大片场地。
匠作院司业陶成道、大匠马化,以及十余名核心工匠助手早已在此等候多时。
场中央,两门新铸成的火炮静静地矗立在特制的炮架上,覆盖其上的麻布已被掀开。
十月初的阳光明亮却不炙热,清晰地照耀在两门青铜火炮上。
崭新的炮管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金黄色光泽(青铜未氧化前的本色),冰冷的金属质感与精巧的结构(炮身、炮耳、炮架、瞄准具)结合在一起,散发出一种令人心悸的力量感。
铸炮数月,耗费无数心血与资材,如今总算结出了第一批果实。石山目光灼灼地盯着它们,心中充满了期待,他已经迫不及待想要亲眼见证,这种划时代的武器发出震耳欲聋的怒吼了。
“开始吧。”
石山压下激动,沉声下令。
大匠马化在滁州主持铸炮时,原本有几个学徒充当帮手,并负责最初几次危险性较高的试炮。
但匠作院司业陶成道只看了一次试炮过程,就嫌这几个学徒毛手毛脚,只知蛮干,完全不懂得射角、射线、药量配比之间的精妙关系,纯粹是在浪费宝贵的试射机会和火药。
这位有着旺盛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婺州路士子,竟不顾自己匠作院司业的“尊贵”身份,毅然脱去了宽大长衫,换上了一身与普通工匠无异的粗布短衫试炮。
此刻,他便将袖子高高挽起,露出不算粗壮却异常稳定的手臂,亲自上手操作。
几个月前,石山叫停了陶成道的“碗口铳小型化”研究,担心他好奇心过于旺盛,又搞出什么不切实际的设想,便提出了几个更具基础性和方向性的研究课题。
比如水力在各种机械上的运用效能评估,弹丸出膛后的飞行轨迹测算与公式推演等等,本意是让陶成道有方向地“打发时间”,夯实理论基础。
谁知陶成道对此展现出了惊人的热情和专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