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叶兑出山书斋对(4 / 5)
毫无疑问,西进性价比最低,可以直接否定;东进最容易,但战略价值有限,反弹也不小;北进过于冒险,近乎幻想;南进则最具潜力,一旦成功,便可据有富庶江南,但难度也最大。
水师刚刚起步,急缺能够制霸江河的战船。若不能摧毁元廷水军,彻底掌控长江航道,即便侥幸在集庆路站稳脚跟,也有可能会被元军水师或方国珍之流截断江淮联系。
届时,便存在力量分散,又被各个击破的巨大风险。
叶兑这番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分析,如同拨云见日,顿时让石山对全局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先前关于战略方向的种种迷茫与犹豫,也随之消散大半。
叶兑见石山目光深邃,显然已在消化自己的论述,便抛出了更进一步的观点,道:
“而这南、北两线,看似选择艰难,实则细细论之,皆有一统天下的可能。甚至,以红旗营当前的地缘布局观之,选择北线,其难度或许反而低于南线。”
“哦?”
这倒是打破了石山的固有认知,毕竟“历史证明”了元末以南统北的可能性。他原本下意识地认为南进获取钱粮人口才是王道,闻言不禁微微皱眉,身体前倾,追问道:
“还请祭酒详解!”
叶兑抛出“北线更易”的观点,其实是在试探石山,却见他脸上并无丝毫欣喜,反而露出更加郑重、探究的神色,暗自点头。他整理了一下思绪,缓缓道出缘由:
“自后晋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之地算起,燕云以北广袤汉土沦于异族之手,至今已四百余载;而北宋靖康之乱后,中原大地尽为金国所占,至今亦逾两百春秋。
天下虽大,仍坚持汉家衣冠礼乐、文脉不绝者,仅剩江南一隅,乃故宋遗泽所系。”
这段话当然有所夸大,蒙元对南宋故土军事、政治、文化等多种手段齐下,若不是时间太短(至今仅七十三年),政策又多变,江南也谈不上“坚持汉人衣冠至今”。
但叶兑这番话的重点是强调南北隔绝数百年,已然对立的现实——地域、心理乃至文化上的疏离感。
红旗营兴起于江淮,正处于这南北分界线上,天然面临着两个选择:是向北,整合中原乃至幽燕之力,再席卷天下?还是向南,继承故宋遗泽,进而一统神州?
这抉择背后,是截然不同的政治路线和统治基础。
试图左右逢源,两面出击,其结果很可能是两面树敌,力分而势弱。
石山立刻听懂了叶兑话语中深藏的未尽之意,但他并未急于表态选择何方,而是冷静地追问:
“那么,依祭酒之见,具体而言,北线该如何行事,南线又该如何行事?其利弊得失究竟如何?”
叶兑见石山如此沉着,反而更加高看,继续深入分析,道:
“属下方才妄言北线或更易,其根源在于元廷之统治根基实在北地。其朝廷、宗亲、主力兵马乃至大部分蒙古、色目贵族的利益根基,皆在北方。
一旦北方战事持续不利,元廷高层见无法以武力迅速剿灭我军,极大可能会转变策略,尝试行招安羁縻之策,以期暂时稳住局势,甚至驱虎吞狼,借我军之力去平定其他义军。”
叶兑目光变得深邃起来,语气中充满了诱惑,道:
“元帅若能巧妙利用这一点,假意接受招安,便可效仿魏武旧事,挟朝廷之名,行政令之实,取得大义名分,同时又保割据地方之实利。
如此,便可借元廷之名,行扩张之实,整合北方资源,先定中原,再图江南。凭元帅的雄才伟略和将士用命,或许五到七年间,便可底定北方,届时再行禅让换代之事,水到渠成。”
旋即,叶兑话锋一转,指出了这条道路必须付出的沉重代价。
“只是,行此策,元帅对外,便只能抛弃‘驱逐胡虏’的旗帜,还需大肆攻伐其他不尊‘朝廷’的义军;对内,亦需以铁腕手段清理治下强烈反对妥协的力量。
此外,为尽快稳定新占领的北方州县,以扩充实力,元帅还须诚意任用那些心向元廷或至少认可其法统的北方士子、豪强。如此,方能迅速扩充地盘,稳固统治根基。”
说完这条看似“捷径”背后的残酷现实,叶兑悄然留意石山的神情,见他面色沉静如水,深邃的眼眸中看不出丝毫情绪波动,不禁再次暗叹这位年轻元帅的城府之深。
叶兑稍作停顿,继而对比另一条路线,继续道: ↑返回顶部↑
水师刚刚起步,急缺能够制霸江河的战船。若不能摧毁元廷水军,彻底掌控长江航道,即便侥幸在集庆路站稳脚跟,也有可能会被元军水师或方国珍之流截断江淮联系。
届时,便存在力量分散,又被各个击破的巨大风险。
叶兑这番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分析,如同拨云见日,顿时让石山对全局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先前关于战略方向的种种迷茫与犹豫,也随之消散大半。
叶兑见石山目光深邃,显然已在消化自己的论述,便抛出了更进一步的观点,道:
“而这南、北两线,看似选择艰难,实则细细论之,皆有一统天下的可能。甚至,以红旗营当前的地缘布局观之,选择北线,其难度或许反而低于南线。”
“哦?”
这倒是打破了石山的固有认知,毕竟“历史证明”了元末以南统北的可能性。他原本下意识地认为南进获取钱粮人口才是王道,闻言不禁微微皱眉,身体前倾,追问道:
“还请祭酒详解!”
叶兑抛出“北线更易”的观点,其实是在试探石山,却见他脸上并无丝毫欣喜,反而露出更加郑重、探究的神色,暗自点头。他整理了一下思绪,缓缓道出缘由:
“自后晋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之地算起,燕云以北广袤汉土沦于异族之手,至今已四百余载;而北宋靖康之乱后,中原大地尽为金国所占,至今亦逾两百春秋。
天下虽大,仍坚持汉家衣冠礼乐、文脉不绝者,仅剩江南一隅,乃故宋遗泽所系。”
这段话当然有所夸大,蒙元对南宋故土军事、政治、文化等多种手段齐下,若不是时间太短(至今仅七十三年),政策又多变,江南也谈不上“坚持汉人衣冠至今”。
但叶兑这番话的重点是强调南北隔绝数百年,已然对立的现实——地域、心理乃至文化上的疏离感。
红旗营兴起于江淮,正处于这南北分界线上,天然面临着两个选择:是向北,整合中原乃至幽燕之力,再席卷天下?还是向南,继承故宋遗泽,进而一统神州?
这抉择背后,是截然不同的政治路线和统治基础。
试图左右逢源,两面出击,其结果很可能是两面树敌,力分而势弱。
石山立刻听懂了叶兑话语中深藏的未尽之意,但他并未急于表态选择何方,而是冷静地追问:
“那么,依祭酒之见,具体而言,北线该如何行事,南线又该如何行事?其利弊得失究竟如何?”
叶兑见石山如此沉着,反而更加高看,继续深入分析,道:
“属下方才妄言北线或更易,其根源在于元廷之统治根基实在北地。其朝廷、宗亲、主力兵马乃至大部分蒙古、色目贵族的利益根基,皆在北方。
一旦北方战事持续不利,元廷高层见无法以武力迅速剿灭我军,极大可能会转变策略,尝试行招安羁縻之策,以期暂时稳住局势,甚至驱虎吞狼,借我军之力去平定其他义军。”
叶兑目光变得深邃起来,语气中充满了诱惑,道:
“元帅若能巧妙利用这一点,假意接受招安,便可效仿魏武旧事,挟朝廷之名,行政令之实,取得大义名分,同时又保割据地方之实利。
如此,便可借元廷之名,行扩张之实,整合北方资源,先定中原,再图江南。凭元帅的雄才伟略和将士用命,或许五到七年间,便可底定北方,届时再行禅让换代之事,水到渠成。”
旋即,叶兑话锋一转,指出了这条道路必须付出的沉重代价。
“只是,行此策,元帅对外,便只能抛弃‘驱逐胡虏’的旗帜,还需大肆攻伐其他不尊‘朝廷’的义军;对内,亦需以铁腕手段清理治下强烈反对妥协的力量。
此外,为尽快稳定新占领的北方州县,以扩充实力,元帅还须诚意任用那些心向元廷或至少认可其法统的北方士子、豪强。如此,方能迅速扩充地盘,稳固统治根基。”
说完这条看似“捷径”背后的残酷现实,叶兑悄然留意石山的神情,见他面色沉静如水,深邃的眼眸中看不出丝毫情绪波动,不禁再次暗叹这位年轻元帅的城府之深。
叶兑稍作停顿,继而对比另一条路线,继续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