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神雷天降采石矶(3 / 6)
这种地形的可怕之处在于,守军居高临下,弓弩箭矢可以轻松覆盖矶下滩头,压制得进攻方难以抬头,而近四十丈的高度差,则使得江中战船上的弓弩根本无法有效威胁到矶顶守军。
元军在采石矶上驻军三千,并非全部拥挤在面积有限的矶顶,而是依托天然地形,分层设防。
事实上,作为防守要地,为了保证采石矶能够长时间防守敌军,守军在面积有限的“矶顶”上,建设了粮仓、武库、水塔、营房、伙房等大量建筑。
其防线实际主要在矶顶下面,自水面向上,大约每隔十丈的高度,元军便设有一道防线,共设三道(“矶顶”因可排兵布阵的面积太小,可以忽略不计)。
每道防线上皆构筑了约四尺高的木制栅栏女墙,既可遮挡箭矢,也能增加进攻方攀爬翻越的难度。
须知道此时寻常县城的城墙高度也不过两丈多,高三丈以上的就能称得上“坚城”。
采石矶这等连续三道,每道都依托十丈高度差建立的防线,其险峻程度远超普通城墙。
守军站在采石矶上面,辅以长枪、劲弩、滚石、檑木等兵器器械,对于任何仰攻部队而言,都无疑是噩梦般的存在。
当然,采石矶毕竟不是几近垂直的城墙,还能徒手攀爬,也就有攻克的可能。
常规战法想要攻破采石矶,要么不惜代价,驱遣麾下士卒以血肉之躯,硬顶着矶上守军的箭石檑木,一层一层地仰攻夺取。
要么寄希望于派出精锐敢死之士,冒死突破一点,搅乱其防御体系,再趁势扩大战果。
这两种战法的缺陷都很大,胜负往往不取决于进攻方的决心和精锐程度,而取决于守军的抵抗意志和远程火力强度。
若守军意志坚定,物资充足,即便将红旗营首批渡江的万余精锐全部填进去,也未必能攻克此地。
石山既然选定采石矶为渡江登陆地点,自然早有准备,不会将希望寄托于守军犯错或己方某名骁将的悍勇一击上。
他仔细观察此地良久,见元军的部署并未超出战前情报研判和预期,心中大定,扭头看向身旁的水师都指挥使徐达,嘴角露出一丝笑意,问道:
“天德,怎么样?有没有信心替我拔了这颗钉子?”
陆战攻城受挫,尚可择机再战或撤退。水战渡江,一旦失利,后果不堪设想。
因而,渡江登陆作战压力最大者,非水师莫属,而这份重担大半落在了徐达肩上。
所幸,元帅战前调用多方力量,准备非常充分,不至于让徐达亲自攀援采石矶破敌,见石山垂询,徐达面色沉静,目光坚定,拱手应道:
“元帅放心,末将已有万全之策,必为大军打开通道!”
“好!开始吧!”
石山用力一拍栏杆,授权徐达全权指挥。
水战指挥和陆战指挥有很大差别,石山只在战前审定作战方案,具体的战斗水战指挥,则放手交给更专业的徐达施为。
徐达躬身领命,旋即大步走向旗舰前部的指挥台。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辽阔的江面与巍峨的石矶,厉声喝道:
“擂鼓!升令旗!”
“咚!咚!咚!”
低沉而富有节奏的战鼓声在石山旗舰上响起,穿透江面的薄雾。同时,数面不同颜色和图案的信号旗在主桅杆顶端的望斗上依次升起,迎风招展。
旗语号令迅速被周边各舰的瞭望手接收并复诵传达:
“各舰按预定序列,展开进攻队形——!”
“首批抢滩船队——准备出击!” ↑返回顶部↑
元军在采石矶上驻军三千,并非全部拥挤在面积有限的矶顶,而是依托天然地形,分层设防。
事实上,作为防守要地,为了保证采石矶能够长时间防守敌军,守军在面积有限的“矶顶”上,建设了粮仓、武库、水塔、营房、伙房等大量建筑。
其防线实际主要在矶顶下面,自水面向上,大约每隔十丈的高度,元军便设有一道防线,共设三道(“矶顶”因可排兵布阵的面积太小,可以忽略不计)。
每道防线上皆构筑了约四尺高的木制栅栏女墙,既可遮挡箭矢,也能增加进攻方攀爬翻越的难度。
须知道此时寻常县城的城墙高度也不过两丈多,高三丈以上的就能称得上“坚城”。
采石矶这等连续三道,每道都依托十丈高度差建立的防线,其险峻程度远超普通城墙。
守军站在采石矶上面,辅以长枪、劲弩、滚石、檑木等兵器器械,对于任何仰攻部队而言,都无疑是噩梦般的存在。
当然,采石矶毕竟不是几近垂直的城墙,还能徒手攀爬,也就有攻克的可能。
常规战法想要攻破采石矶,要么不惜代价,驱遣麾下士卒以血肉之躯,硬顶着矶上守军的箭石檑木,一层一层地仰攻夺取。
要么寄希望于派出精锐敢死之士,冒死突破一点,搅乱其防御体系,再趁势扩大战果。
这两种战法的缺陷都很大,胜负往往不取决于进攻方的决心和精锐程度,而取决于守军的抵抗意志和远程火力强度。
若守军意志坚定,物资充足,即便将红旗营首批渡江的万余精锐全部填进去,也未必能攻克此地。
石山既然选定采石矶为渡江登陆地点,自然早有准备,不会将希望寄托于守军犯错或己方某名骁将的悍勇一击上。
他仔细观察此地良久,见元军的部署并未超出战前情报研判和预期,心中大定,扭头看向身旁的水师都指挥使徐达,嘴角露出一丝笑意,问道:
“天德,怎么样?有没有信心替我拔了这颗钉子?”
陆战攻城受挫,尚可择机再战或撤退。水战渡江,一旦失利,后果不堪设想。
因而,渡江登陆作战压力最大者,非水师莫属,而这份重担大半落在了徐达肩上。
所幸,元帅战前调用多方力量,准备非常充分,不至于让徐达亲自攀援采石矶破敌,见石山垂询,徐达面色沉静,目光坚定,拱手应道:
“元帅放心,末将已有万全之策,必为大军打开通道!”
“好!开始吧!”
石山用力一拍栏杆,授权徐达全权指挥。
水战指挥和陆战指挥有很大差别,石山只在战前审定作战方案,具体的战斗水战指挥,则放手交给更专业的徐达施为。
徐达躬身领命,旋即大步走向旗舰前部的指挥台。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辽阔的江面与巍峨的石矶,厉声喝道:
“擂鼓!升令旗!”
“咚!咚!咚!”
低沉而富有节奏的战鼓声在石山旗舰上响起,穿透江面的薄雾。同时,数面不同颜色和图案的信号旗在主桅杆顶端的望斗上依次升起,迎风招展。
旗语号令迅速被周边各舰的瞭望手接收并复诵传达:
“各舰按预定序列,展开进攻队形——!”
“首批抢滩船队——准备出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