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征天下岂有捷径(2 / 4)
“元帅,纳哈出确实是一员难得的骁将,若能收服,或可彰显元帅宽仁,有助于分化蒙古上层,或许能有利于元帅尽快平定天下。”
他见石山脸上并无欣喜之色,赶忙将话锋一转,道:
“只是,此人负隅顽抗,杀伤我红旗营将士近百人,若轻易招揽或纵归,恐寒了将士们之心,于军心士气不利。此事,还需元帅乾纲独断。”
他将难题巧妙地抛了回去,既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又充分保留了余地。
毛贵的想法则直接得多,也没那么多弯弯绕绕,当即抱拳直言,道:
“元帅!此人身居元廷万户高位,又是木华黎的后裔,心高气傲,末将看来,其真心归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既不能为我所用,又断不可纵虎归山,更何况他手上沾满了我们弟兄的血!
属下的意见是:请元帅先行召见他一面,晓以利害,观其颜色。若其确无归顺悔过之意,则应与那靳义一样,明正典刑,以告慰阵亡将士英灵,亦可震慑顽敌!”
“好!”
石山点了点头,对常遇春道:
“先让军医给他好好处理伤口,务必止住血,别让他就这么死了。安排人看管好,待他伤势稍稳,我自会提审他。”。
石山并不知晓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当涂之战纳哈出曾连斩红巾军三员悍将,被俘后誓死不降,朱元璋却感念其忠勇而将其释放。
若是就这样,此人也不会在历史上留下一笔,还有后续:纳哈出后来官至北元太尉,拥兵二十万,长期盘踞辽东,给大明制造了巨大的边患。
但此刻,基于现实的考量和对未来局势的判断,石山内心已经下定决心要处决纳哈出。
既然要杀,就绝不能让他因伤重而轻易死在审问之前。杀人,需先诛心,必要的流程必须走到,要让他死得明明白白,也让天下人看清顽抗红旗营的下场。
石山之所以做出这个看似冷酷的决定,绝不是因为他有什么不良癖好,而是有着更深层的战略意图——他要借此机会,震慑江南那些仍在观望的守旧势力。
他虽然选择了与历史上朱元璋相同的渡江登陆地点——采石矶,但两人渡江前后所面临的内外形势、自身实力和政治诉求截然不同,这必然导致他们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和统治策略。
朱元璋渡江前,至少面临四大难题:
一是名分不正。朱元璋虽然实际掌控军权,但头顶上还有郭子兴之子郭天叙、妻弟张天祐这两位“都元帅”和“副元帅”,内部统合存在隐患。
二是缺乏稳固的后方。滁州、和州等地经过连年征战,民生凋敝,朱元璋空有精兵而无钱粮,甚至为了攻打采石矶,不惜以江东多钱粮之类的话术激励士气,忽悠底层将士渡江。
三是军队内部山头林立。郭子兴旧部和渡江时还是“盟友”的巢湖水师就不说了,邓愈、胡大海、冯国胜、仇成、吴复、王弼等等自带部曲来投者,充斥着军中每个角落。
这些人实际是与朱元璋报团取暖,而非只能听命于朱元璋,诸多小团体都有不同的利益诉求。
四是文官治理班底极度薄弱。核心文官仅李善长、冯国用等寥寥数人,缺乏地方士绅的广泛支持,打下地盘后治理困难。
打(抢)完就跑的怀远,几无士绅投靠朱元璋;打下了几年的滁州,大多数士绅也还在观望,事实上就是不看好这支人马。
但朱元璋不愧为当世英杰,硬是通过渡江后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操作甚至不足为人道的手段,巧妙地解决了名分、钱粮和士绅支持等核心难题。至于军队中的山头问题,那是更后期才着手处理的。
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没有足够的好处,有钱有粮有人还有话语权的江南士绅,凭什么支持一群来自淮西的“泥腿子”争夺天下?
朱元璋付出了什么呢?
不便展开了讲,但看他起兵后的政治口号变化,便略知端倪。
但朱元璋如此心性,自然不会真允许别人分享“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此后大半生都在试图收回(背弃)当初为换取士绅支持,而做出的某些承诺,其成败得失,自有后人评说。
反观石山,起家虽然也很艰难,但正是这种在夹缝中求生存,步步为营的经历,让他赢得了先机,成功地规避了原历史位面朱元璋面临的大部分困境: ↑返回顶部↑
他见石山脸上并无欣喜之色,赶忙将话锋一转,道:
“只是,此人负隅顽抗,杀伤我红旗营将士近百人,若轻易招揽或纵归,恐寒了将士们之心,于军心士气不利。此事,还需元帅乾纲独断。”
他将难题巧妙地抛了回去,既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又充分保留了余地。
毛贵的想法则直接得多,也没那么多弯弯绕绕,当即抱拳直言,道:
“元帅!此人身居元廷万户高位,又是木华黎的后裔,心高气傲,末将看来,其真心归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既不能为我所用,又断不可纵虎归山,更何况他手上沾满了我们弟兄的血!
属下的意见是:请元帅先行召见他一面,晓以利害,观其颜色。若其确无归顺悔过之意,则应与那靳义一样,明正典刑,以告慰阵亡将士英灵,亦可震慑顽敌!”
“好!”
石山点了点头,对常遇春道:
“先让军医给他好好处理伤口,务必止住血,别让他就这么死了。安排人看管好,待他伤势稍稳,我自会提审他。”。
石山并不知晓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当涂之战纳哈出曾连斩红巾军三员悍将,被俘后誓死不降,朱元璋却感念其忠勇而将其释放。
若是就这样,此人也不会在历史上留下一笔,还有后续:纳哈出后来官至北元太尉,拥兵二十万,长期盘踞辽东,给大明制造了巨大的边患。
但此刻,基于现实的考量和对未来局势的判断,石山内心已经下定决心要处决纳哈出。
既然要杀,就绝不能让他因伤重而轻易死在审问之前。杀人,需先诛心,必要的流程必须走到,要让他死得明明白白,也让天下人看清顽抗红旗营的下场。
石山之所以做出这个看似冷酷的决定,绝不是因为他有什么不良癖好,而是有着更深层的战略意图——他要借此机会,震慑江南那些仍在观望的守旧势力。
他虽然选择了与历史上朱元璋相同的渡江登陆地点——采石矶,但两人渡江前后所面临的内外形势、自身实力和政治诉求截然不同,这必然导致他们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和统治策略。
朱元璋渡江前,至少面临四大难题:
一是名分不正。朱元璋虽然实际掌控军权,但头顶上还有郭子兴之子郭天叙、妻弟张天祐这两位“都元帅”和“副元帅”,内部统合存在隐患。
二是缺乏稳固的后方。滁州、和州等地经过连年征战,民生凋敝,朱元璋空有精兵而无钱粮,甚至为了攻打采石矶,不惜以江东多钱粮之类的话术激励士气,忽悠底层将士渡江。
三是军队内部山头林立。郭子兴旧部和渡江时还是“盟友”的巢湖水师就不说了,邓愈、胡大海、冯国胜、仇成、吴复、王弼等等自带部曲来投者,充斥着军中每个角落。
这些人实际是与朱元璋报团取暖,而非只能听命于朱元璋,诸多小团体都有不同的利益诉求。
四是文官治理班底极度薄弱。核心文官仅李善长、冯国用等寥寥数人,缺乏地方士绅的广泛支持,打下地盘后治理困难。
打(抢)完就跑的怀远,几无士绅投靠朱元璋;打下了几年的滁州,大多数士绅也还在观望,事实上就是不看好这支人马。
但朱元璋不愧为当世英杰,硬是通过渡江后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操作甚至不足为人道的手段,巧妙地解决了名分、钱粮和士绅支持等核心难题。至于军队中的山头问题,那是更后期才着手处理的。
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没有足够的好处,有钱有粮有人还有话语权的江南士绅,凭什么支持一群来自淮西的“泥腿子”争夺天下?
朱元璋付出了什么呢?
不便展开了讲,但看他起兵后的政治口号变化,便略知端倪。
但朱元璋如此心性,自然不会真允许别人分享“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此后大半生都在试图收回(背弃)当初为换取士绅支持,而做出的某些承诺,其成败得失,自有后人评说。
反观石山,起家虽然也很艰难,但正是这种在夹缝中求生存,步步为营的经历,让他赢得了先机,成功地规避了原历史位面朱元璋面临的大部分困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