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取浙东必灭海精(4 / 5)
石山既然已经下定决心要取江南,自然不会害怕这些挑战。他当即明确道:
“主力进攻东线,正是我军既定的扩张战略!大有既能清晰分析此地必取,可知其中蕴藏的巨大风险?”这是要进一步考校卞元亨对潜在危机的预见性和应对思路。
卞元亨隐隐猜到元帅今日召见自己的原因,略加思索,坦诚回答道:
“风险极大,主要有三:其一,我军若全取江浙行省菁华之地,便彻底断绝了元廷赖以生存的漕粮。元廷势必不惜一切代价,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全力反扑。
其二,自无为州以下,直至绍兴路,长江岸线及沿海海岸线绵延千余里。
我军兵力有限,不可能处处设防,以水师目前的规模,巡守如此漫长的防线,必然左支右绌,处处都是漏洞,极易受到元军的反复袭扰,疲于奔命。
其三,绍兴路紧邻台州路,台州方国珍屡次作乱,早有窥伺庆元路、绍兴路之意。红旗营大军东进,极大概率会因挤压方国珍所部发展空间,而与其产生冲突。
甚至,若是我军进展过快,元廷意识到平江路、杭州路等地必将不保,可能会主动以高官厚禄,招揽方国珍乃至张士诚。
此二者甚至不用与我军主力作战,只需频繁出兵袭扰我军漫长的侧翼,就能让红旗营难以在沿江、沿海区域立足,无法快速有效消化新占领区。”
无论是元军、张士诚,还是方国珍,正面作战,红旗营自然不惧其中任何一方。
但若是多方势力在元廷的协调下合力,对红旗营频繁袭扰,即便是石山,也不敢妄言能在击败这些难缠对手的同时,还能顺利有效地整合内部,稳定地方。
尽管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不会太高,但作为势力领袖,不能总往好的方面想,必须未雨绸缪。
问题的关键,便是漫长的江岸和海岸线,处处设防是绝对不可能的,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又不可取,似乎唯有主动出击,寻找敌方水师主力正面对决这一条路。
石山今日特意召见卞元亨,就是为了此事,他继续考校道:
“若我军集中水师力量,主动寻机与方国珍舰队进行决战,你认为有几分胜算?”
卞元亨闻言,面露纠结之色,他沉吟片刻,决定还是实话实说,坦诚己见道:
“回元帅,末将以为……几无决战的可能。”
不待石山询问原因,卞元亨便详细解释,道:
“方国珍此人,极为熟悉江浙行省沿海的水文地理,且其用兵风格狡猾且谨慎,能战则战,不能战则立刻远遁,绝不纠缠。
此獠与元军周旋作战数年,每次取得大胜,基本就是两种情形:一是通过小股部队反复袭扰,趁敌疲惫松懈时发动突袭;
二是利用对复杂水道的熟悉,诱使元军船队进入浅滩或礁石区,待海水退潮,致使其搁浅混乱时再加以歼灭,几乎从未有过与元军主力舰队进行正面决战的情况。”
他语气沉重地分析后果,道:
“我水师若出动少量战船,则易被方国珍所部优势兵力分割包围,各个击破;
若尽遣主力出战,大张旗鼓寻求机会与其决战,则方国珍必然望风而逃,避而不战,我水师只能空耗钱粮,劳师糜饷,并且还要承担沿海陌生水域触礁,遭遇风暴等巨大风险;
若指挥不慎,贪功冒进,追入陌生水域,一旦船队因不熟悉潮汐而搁浅,或被方国珍引入险地,则极有可能遭致惨败。
我水师主力一旦有失,则千里江防将再无足够的战舰巡守,江北、江南控制区恐有被敌军从中截断,进而被逐个击破的巨大风险!此险,万万冒不得!”
卞元亨的意思其实已经很明了——他极度不看好派水师主力下海寻找方国珍决战的前景,认为此举无异于以己之短,攻彼之长,风险和收益完全不成正比。
石山一直都是把方国珍作为未来劲敌,视其威胁程度还在元廷及徐寿辉、张士诚等人之上,多方收集齐资料,欲要将其剿灭,便是因为方国珍有一支熟悉东南沿海水文,来去如风的海盗船队。
此人的用兵风格确如卞元亨所说,极其滑溜且谨慎多疑。
今年,元廷再次招安方国珍,授予其徽州路治中之职,还特意立下碑文宣誓绝不加害。 ↑返回顶部↑
“主力进攻东线,正是我军既定的扩张战略!大有既能清晰分析此地必取,可知其中蕴藏的巨大风险?”这是要进一步考校卞元亨对潜在危机的预见性和应对思路。
卞元亨隐隐猜到元帅今日召见自己的原因,略加思索,坦诚回答道:
“风险极大,主要有三:其一,我军若全取江浙行省菁华之地,便彻底断绝了元廷赖以生存的漕粮。元廷势必不惜一切代价,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全力反扑。
其二,自无为州以下,直至绍兴路,长江岸线及沿海海岸线绵延千余里。
我军兵力有限,不可能处处设防,以水师目前的规模,巡守如此漫长的防线,必然左支右绌,处处都是漏洞,极易受到元军的反复袭扰,疲于奔命。
其三,绍兴路紧邻台州路,台州方国珍屡次作乱,早有窥伺庆元路、绍兴路之意。红旗营大军东进,极大概率会因挤压方国珍所部发展空间,而与其产生冲突。
甚至,若是我军进展过快,元廷意识到平江路、杭州路等地必将不保,可能会主动以高官厚禄,招揽方国珍乃至张士诚。
此二者甚至不用与我军主力作战,只需频繁出兵袭扰我军漫长的侧翼,就能让红旗营难以在沿江、沿海区域立足,无法快速有效消化新占领区。”
无论是元军、张士诚,还是方国珍,正面作战,红旗营自然不惧其中任何一方。
但若是多方势力在元廷的协调下合力,对红旗营频繁袭扰,即便是石山,也不敢妄言能在击败这些难缠对手的同时,还能顺利有效地整合内部,稳定地方。
尽管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不会太高,但作为势力领袖,不能总往好的方面想,必须未雨绸缪。
问题的关键,便是漫长的江岸和海岸线,处处设防是绝对不可能的,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又不可取,似乎唯有主动出击,寻找敌方水师主力正面对决这一条路。
石山今日特意召见卞元亨,就是为了此事,他继续考校道:
“若我军集中水师力量,主动寻机与方国珍舰队进行决战,你认为有几分胜算?”
卞元亨闻言,面露纠结之色,他沉吟片刻,决定还是实话实说,坦诚己见道:
“回元帅,末将以为……几无决战的可能。”
不待石山询问原因,卞元亨便详细解释,道:
“方国珍此人,极为熟悉江浙行省沿海的水文地理,且其用兵风格狡猾且谨慎,能战则战,不能战则立刻远遁,绝不纠缠。
此獠与元军周旋作战数年,每次取得大胜,基本就是两种情形:一是通过小股部队反复袭扰,趁敌疲惫松懈时发动突袭;
二是利用对复杂水道的熟悉,诱使元军船队进入浅滩或礁石区,待海水退潮,致使其搁浅混乱时再加以歼灭,几乎从未有过与元军主力舰队进行正面决战的情况。”
他语气沉重地分析后果,道:
“我水师若出动少量战船,则易被方国珍所部优势兵力分割包围,各个击破;
若尽遣主力出战,大张旗鼓寻求机会与其决战,则方国珍必然望风而逃,避而不战,我水师只能空耗钱粮,劳师糜饷,并且还要承担沿海陌生水域触礁,遭遇风暴等巨大风险;
若指挥不慎,贪功冒进,追入陌生水域,一旦船队因不熟悉潮汐而搁浅,或被方国珍引入险地,则极有可能遭致惨败。
我水师主力一旦有失,则千里江防将再无足够的战舰巡守,江北、江南控制区恐有被敌军从中截断,进而被逐个击破的巨大风险!此险,万万冒不得!”
卞元亨的意思其实已经很明了——他极度不看好派水师主力下海寻找方国珍决战的前景,认为此举无异于以己之短,攻彼之长,风险和收益完全不成正比。
石山一直都是把方国珍作为未来劲敌,视其威胁程度还在元廷及徐寿辉、张士诚等人之上,多方收集齐资料,欲要将其剿灭,便是因为方国珍有一支熟悉东南沿海水文,来去如风的海盗船队。
此人的用兵风格确如卞元亨所说,极其滑溜且谨慎多疑。
今年,元廷再次招安方国珍,授予其徽州路治中之职,还特意立下碑文宣誓绝不加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