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安私人重八入案(4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石山的语气缓和了几分,对周十二循循善诱道:
  “我红旗营如今横跨三行省、七路、三十一城。治下军民百万,这么大的一个摊子,机构庞杂,人员众多,怎么可能一点问题都不出?
  出了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问题出现了,却没有人能及时发现,或者发现了却不敢、不愿反馈上来,任由小问题酿成大祸患!那才是真正致命的问题!”
  石山走近周十二,盯着后者的眼睛,继续道:
  “绣衣卫是什么?是悬在军中的戒尺,是我设在军中的眼睛和耳朵!
  我把你放在这个位置上,是希望你能替我统领好这支特殊的队伍,及时发现并反馈下面的问题,还要能将小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你明白吗?”
  周十二越发感觉到元帅的良苦用心和自己的失职,愧悔之情更甚,吭哧着说道:
  “末将……末将愚钝,元帅教诲,十二铭记于心!定当深刻反省,立即改进!”
  红旗营的摊子越铺越大,石山一个人就算是不眠不休,又能亲自管多少事?
  一个组织想要良性运转,终究还是要依靠不断完善且被严格执行的制度,并把合适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上监督落实制度,替他层层把关。组织中的个体各司其职,方能长久运转。
  周十二的能力并不拔尖,但他勤勉好学,工作态度勤恳毋庸置疑,忠诚更是经得起考验。至少,在绣衣卫都指挥使这个需要绝对忠诚和细致的关键职务上,暂时还没有人比他更合适。
  敲打到此为止,过犹不及。
  石山见好就收,转回正事,语气重新变得严肃,道:
  “说吧,朱重八为何要在军中安插这些私人?那几个军法官又为何会集体知情不报?”
  周十二迅速收敛心神,认真组织语言,汇报此事的调查结果:
  “时间紧迫,末将不敢大动干戈,只是通过私下问话摸了个大概。”
  石山有意限制绣衣卫的权限,强调调查取证需合规,明令禁止擅用刑讯手段。
  周十二此次调查又不能干扰部队的正常训练,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摸清基本脉络,已经算是效率颇高了。石山点了点头,示意他继续讲下去。
  “据查,朱重八升任抚军卫第三镇镇抚使后,曾寄信给乡党周德兴,委托他代为修缮其父母的坟茔,以尽孝道。事后,周德兴便从钟离老家赶到了和州军中。
  朱重八有心将其留下以为臂助,便寻了个机会,与驻镇军法官秦双商议此事。”
  话说到此处,周十二显得有些犹豫和纠结,但最终还是不敢有任何隐瞒,如实禀告道:
  “那时,绣衣营还未升格为卫。据旁证所述,秦双这厮或许是自觉在绣衣营前途有限,升迁缓慢,又见朱重八战功不俗,前途光明,且对自己极为拉拢亲近,便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投靠机会。
  想着日后朱重八若能高升,定能照拂自家子弟前程。他便主动揽下了此事,利用其影响力,逐一劝说,安抚了另外五名知情的军法官,让他们对此事保持沉默,不要上报。”
  周十二顿了顿,见元帅并未发怒,补充道:
  “周德兴投军的消息传回朱重八老家后,其侄子朱文正等五人,闻相约一同赶到和州投军,均被朱重八通过类似手段安置了下来。”
  此事的性质,可大可小。
  往严重了说,结党营私,培植个人势力,甚至栽上一个“蓄意谋反”的帽子都能沾点边;但若是轻拿轻放,也可以定性为“徇私情而坏公法”,属于严重的纪律问题而非政治问题。
  周十二目前只是通过问话了解了基本情况,相关证词和物证尚未完全固定,涉案人员的具体动机和作案细节也有待进一步核实。
  因此,他的汇报便力求客观,只是陈述事实,不敢随意掺杂个人判断和定性。
  但石山是何等人物,立刻从这简要的汇报中听出了关键所在,面色凝重地追问道: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