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日月重开大宋天(2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常都指挥,奉元帅钧令:抚军卫第三镇第五营,所有官兵全部打散,等待绣衣卫和军令司联合甄别后再行安排。第六营,暂由擎日卫代管整训!”
  “嘿嘿!”
  常遇春瞄了眼营中忐忑的众人,咧嘴露出一口白牙,似乎要处理一件很有意思的差事,兴奋地道:
  “小胡兄弟放心回去复命便是!有俺在,这帮崽子翻不了天!保证给收拾得服服帖帖!”
  朱重八徇私枉法,在军中安插私人一案,就其案情本身而言,其实并不复杂。
  但由于涉案人员较多,牵涉到镇、营两级军官以及多名军法官等,搜集确凿证据、交叉核实各人口供、厘清责任主次,都需要严谨细致的过程,绝非一日之功。
  石山估计,最终审结此案,至少还需要数日时间。
  红旗营如今已是一个横跨七路三行省,坐拥三十余座城池的庞大军政集团。
  在明知道石元帅极度重视法度,强调军纪军规的情况下,还敢明目张胆挑战军纪严肃性的知法犯法者,应该只是极少数。
  但在自身职权范围内,或多或少地照顾同乡、旧部、亲友等“自己人”,行些方便,这种程度或轻或重的徇私者,在各层级中定然存在,且不在少数,不论文武。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这个道理,石山岂能不知?
  他身处宗族乡土观念根深蒂固的封建社会,又立志要改朝换代,自然不敢奢望手下文武全是毫无私心、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
  某种程度上,利用利益和人情纽带进行捆绑,也是维持团体凝聚力的一种无奈手段。
  朱重八的身份非同一般,身为镇抚使,已是高级将领,其行为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
  对此案的最终判决,必将关乎新政权的价值导向和未来风气。
  不知有多少双眼睛都在暗中盯着此案的最终结果,若草草结案,敷衍了事,不仅难以服众,更会严重损害红旗营法度的严肃性和石山的威信,后患无穷。
  不过,说到底,朱重八之案终究只是石山平定江南中的一个小插曲而已。
  此事虽然重要,却影响不到全局。
  案件的审理自有军法司典军曾兴全权负责,石山日理万机,掌控着整个势力的方向盘,不可能为了这一个案子就停下征战扩张的步伐。
  江宁虽下,但在大军再次出征前,还有很多事务亟待处理。
  首先,对于在此前一系列战事中立功的将士,其犒赏、晋职、授勋等事项必须尽快核定并颁布。
  纵然其中有极少数人可能涉及朱重八案或其他问题,需要重新核定其奖赏,但那属于具体操作层面的细枝末节,整体的叙功评赏程序绝不能因此停滞。
  唯有尽快完成军官的晋升任命,将各级编制调整到位,才能迅速以此为基础,展开新一轮的扩编和整训,将已经完成补充兵训练的江南新兵纳入红旗营体系。
  随着越来越多的江南籍将士补入军中,红旗营才能逐渐摆脱“外省客军”,乃至“江北入侵者”的身份标签,真正扎根于江南。
  未来的征战,才能更容易获得当地士绅和百姓的认同与支持,减少不必要的抵抗。
  在治政层面,刚刚完成初步甄别、得以继续留用的原集庆路各地官员,也不能原地不动,必须进行适当的跨区域调动,以避免形成新的地方盘踞势力。
  江北与江南官员的交流磨合,元帅府自身架构为适应更大统治区域而进行的调整,等等重大事项,都必须由石山亲自主持。
  这种调整,绝不是简单的“某曹主官外放去当知某州事”,或是“某江南旧官调入元帅府任某曹掾”这类一对一的人员平调。
  这是一个原本为了维持大军长期征战而成立,带有浓厚军事色彩的区域性政治组织,逐渐向一个志在夺取天下,建立新王朝的成熟政治集团过渡的必然过程。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