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日月重开大宋天(5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此等设置,迭床架屋,权责不清,极为不合理,徒增行政靡费,降低效率。”
  元政粗疏,岂止是路级机构的设置不合理?路级之上的行省划分,才是堪称离谱。
  就以江浙行省为例,其辖区竟包含了后世的江苏省南部、安徽省南部、江西省东北部、上海市全境、浙江省全境和福建省大部,一个行省,竟然囊括了后世六个省份!
  如此庞大的行政机构,近乎国中之国。
  元廷这种粗疏的管理体系,之所以没出现大规模地方割据问题,并不是因为其制度有多优越,而是因其治理能力低下,控制力弱,失之于“宽”。
  行省空有广阔地域和庞大人口,却(从大户豪强手中)收不上钱粮,连平定辖区内的叛乱都做不到,更别说拿出更多的钱粮来养兵作乱。
  石山所要建立的新政权,肯定不能延续这种粗放混乱的旧体系。更不能等到天下一统之后,再才动手改革行政体系。必须在征战天下的过程中,就逐步试验、推行新的、更合理高效的制度。
  “我欲重新划定天下行政体系。”
  石山目光深邃,语气坚定地道:
  “便从这集庆路开始——改路为府,集庆路自此更名为应天府!”
  “应天府?”
  施耐庵闻言略感疑惑,随即陷入思索。
  应天府这个行政名称最早见于北宋,治所在宋城县(后世河南商丘),后来还升格为南京应天府,是北宋东西南北四京之一。
  靖康之乱北宋灭亡后,赵构还曾在应天府登基,延续宋祚。
  将集庆路改为应天府,巧妙地暗合了红巾军起义初期“日月重开大宋天”的政治口号,虽然红旗营现在的施政理念早已超越这点,却不妨碍继续“兼容”旧版本口号。
  红旗营作为红巾军的重要一支,沿用此应天府,既有历史渊源,又能衔接旧有号召力。
  北宋虽在后世评价褒贬不一,但在此时许多汉人士大夫和百姓心中,仍是华夏正朔所在,“宋”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确实能起到凝聚人心、标识“重铸华夏”的意义。
  此举,既表明了石山“重开大宋”(实为开创新朝)的决心与延续正统的姿态,又隐含了将江宁作为未来“南京”的定位。
  非常契合石山当前既要展现争霸天下、开创基业的雄心,又需要在形式上暂时保持一定低调的战略需要。
  施耐庵越想,越觉得改集庆路为应天府,远比简单地恢复一个历史旧称“建康”要高明得多,内涵更为丰富,策略上也更为灵活稳妥。
  他脸上不禁露出由衷的钦佩之色,躬身赞道:
  “元帅深谋远虑,思虑周详,如此安排,名正言顺且寓意深远!下官愚钝,不及万一!”
  ……
  ps:连续熬夜,精神有些恍惚,肩周也不舒服。
  (本章完)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