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9章 京大恒声经济学院(2 / 6)
漫步在未名湖畔,欣赏着秋日湖光塔影的宁静与诗意。
每到一处,林浩然都听得认真,看得仔细,偶尔提出一些关于学科建设、国际交流的问题,其见解之独到,让陪同的校领导们频频点头,暗自赞叹这位年轻富豪的见识不凡。
参观持续了近两个小时。
京城大学太大了,要不是很多时候直接坐上轿车前往,别说两个小时了,参观一整天都逛不完。
夕阳的余晖为古老的校园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
最后,一行人来到了学校行政楼一间布置得庄重典雅的会议室。
“林先生,请坐。”校长亲自为林浩然拉开主位的椅子,态度极为尊重。
众人落座,工作人员奉上茶水。
眼前的茶杯颇具趣味,杯身之上印着伟人的头像,头像下方镌刻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一股浓厚的年代感扑面而来。
寒暄几句后,校长脸上的神情变得郑重起来。
“林先生,今天您的演讲,尤其是关于人才是竞争关键的论述,真是切中要害,发人深省啊。”
校长感慨道:“不瞒您说,我们校方,尤其是我们负责经济学科建设的几位同志,最近压力很大,也深感忧虑。”
林浩然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叶,目光平静地看向校长:“哦?校长请讲。”
校长叹了口气,语气带着一丝沉重:“国家推行改革开放,这是利国利民的大战略,我们京城大学作为最高学府,深感责任重大。
领导多次指示,要求我们加快培养适应新时代、懂经济、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经济这块,是重中之重!”
他顿了顿,环视了一下在座的副校长和几位系主任,继续说道:“我们现有的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师资力量有限,课程设置也相对传统,面对未来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实在是捉襟见肘。
我们迫切希望能扩大经济学科的规模,提升教学科研水平,甚至……我们内部也有讨论,是否应该将经济系独立出来,成立一个专门的二级学院,集中资源,重点发展!”
事实上,京城大学的首个学院级教学单位,也确实是经济学院,经济学院的成立是京大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的重大举措,不过,那已经是1985年的事情了,也就是说,按照正常的发展趋势,要在三年多后才正式成立。
显然,他们早有规划,只是这里面困难重重,无论是资金、师资人才,都是阻碍经济系独立成院、重点发展的“拦路虎”。
林浩然放下茶杯,认真地点点头:“校长的远见卓识,我非常赞同,成立专门的经济学院,确实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明智之举。
我在演讲中也提到,未来十年、二十年,内地的经济发展速度会远超许多人的想象,随之而来的,是对经济领域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缺口。
无论是宏观经济管理、金融投资、国际贸易,还是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方方面面都需要大量精通理论、熟悉实务的精英。
现在着手布局,培养储备人才,正当其时。”
他语气肯定,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预见性。
校领导们纷纷点头,眼中流露出遇到知音的欣喜。
“林先生所言极是!”一位负责教学的副校长接口道,“我们也是这么想的,但是……”
他话锋一转,脸上露出了和校长刚才相似的苦笑,“想法是好的,现实困难却太大了。”
“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林浩然问道,心中其实已有所猜测。
“人才!钱!”校长言简意赅,直指核心,“林先生,您也知道,内地刚刚打开国门,百废待兴。
我们自己培养的经济学人才,数量少,而且受限于过去的环境,知识结构和国际视野都有很大局限。 ↑返回顶部↑
每到一处,林浩然都听得认真,看得仔细,偶尔提出一些关于学科建设、国际交流的问题,其见解之独到,让陪同的校领导们频频点头,暗自赞叹这位年轻富豪的见识不凡。
参观持续了近两个小时。
京城大学太大了,要不是很多时候直接坐上轿车前往,别说两个小时了,参观一整天都逛不完。
夕阳的余晖为古老的校园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
最后,一行人来到了学校行政楼一间布置得庄重典雅的会议室。
“林先生,请坐。”校长亲自为林浩然拉开主位的椅子,态度极为尊重。
众人落座,工作人员奉上茶水。
眼前的茶杯颇具趣味,杯身之上印着伟人的头像,头像下方镌刻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一股浓厚的年代感扑面而来。
寒暄几句后,校长脸上的神情变得郑重起来。
“林先生,今天您的演讲,尤其是关于人才是竞争关键的论述,真是切中要害,发人深省啊。”
校长感慨道:“不瞒您说,我们校方,尤其是我们负责经济学科建设的几位同志,最近压力很大,也深感忧虑。”
林浩然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叶,目光平静地看向校长:“哦?校长请讲。”
校长叹了口气,语气带着一丝沉重:“国家推行改革开放,这是利国利民的大战略,我们京城大学作为最高学府,深感责任重大。
领导多次指示,要求我们加快培养适应新时代、懂经济、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经济这块,是重中之重!”
他顿了顿,环视了一下在座的副校长和几位系主任,继续说道:“我们现有的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师资力量有限,课程设置也相对传统,面对未来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实在是捉襟见肘。
我们迫切希望能扩大经济学科的规模,提升教学科研水平,甚至……我们内部也有讨论,是否应该将经济系独立出来,成立一个专门的二级学院,集中资源,重点发展!”
事实上,京城大学的首个学院级教学单位,也确实是经济学院,经济学院的成立是京大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的重大举措,不过,那已经是1985年的事情了,也就是说,按照正常的发展趋势,要在三年多后才正式成立。
显然,他们早有规划,只是这里面困难重重,无论是资金、师资人才,都是阻碍经济系独立成院、重点发展的“拦路虎”。
林浩然放下茶杯,认真地点点头:“校长的远见卓识,我非常赞同,成立专门的经济学院,确实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明智之举。
我在演讲中也提到,未来十年、二十年,内地的经济发展速度会远超许多人的想象,随之而来的,是对经济领域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缺口。
无论是宏观经济管理、金融投资、国际贸易,还是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方方面面都需要大量精通理论、熟悉实务的精英。
现在着手布局,培养储备人才,正当其时。”
他语气肯定,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预见性。
校领导们纷纷点头,眼中流露出遇到知音的欣喜。
“林先生所言极是!”一位负责教学的副校长接口道,“我们也是这么想的,但是……”
他话锋一转,脸上露出了和校长刚才相似的苦笑,“想法是好的,现实困难却太大了。”
“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林浩然问道,心中其实已有所猜测。
“人才!钱!”校长言简意赅,直指核心,“林先生,您也知道,内地刚刚打开国门,百废待兴。
我们自己培养的经济学人才,数量少,而且受限于过去的环境,知识结构和国际视野都有很大局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