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 百余人头落地,正国法军法,慰军心(2 / 9)
留川的少量部队在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等地方实力派的掌握下。
历史上,在常瑞元数年的外调和整顿过程之中。
邓锡侯、潘文华、刘文辉在抗战胜利结束的时候还能够保留三万多人,可想而知他们有多么的滑头。
潘文华的下属李根固更是在抗战胜利前夕担任新编第二十五师师长。
说远了。
方立功其实就是要提醒曹破天和楚云飞。
想要在山城动刘峙。
不仅仅会直接和委员长产生冲突,还会和川军地方实力派产生冲突。
毕竟,这些川军地方实力派和刘峙也是实打实的利益关系。
只是目前还没有更多的证据指向他们而已。
突破口不在别人那边,就在刘峙自己的身上。
虽然听到方立功这么一说。
曹破天仍然颇为不甘心:“方长官,难道我们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楚云飞缓缓地说道:“我了解委员长这个人。”
“对于那些,真正忠心于他的人,他总是会表现出过分的宽容。”
“刘峙这个人,虽然打仗不行,贪腐成性。”
“但,在北伐战争时期,他是最早一批,追随委员长,并且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元老。”
“这份情分在委员长的心里分量很重。”
“所谓的‘福将’。”
楚云飞的嘴角,勾起了一抹讥讽的弧度:“不是他打仗时候的福气,而是他官运亨通的福气。”
“因为,他足够忠心,所以,即便他能力不够,委员长也敢大胆地用他。”
“相反。”
楚云飞的声音,变得冰冷起来,“那些能力强,功劳大,但却不那么‘听话’的人。”
“哪怕,再年轻,再有前途,只要让委员长感到了一丝丝的威胁,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将其弃用,甚至铲除。”
“我之所以能够到现在这一步,和阎长官的保护以及时局的变化均有着直接的关系。”
楚云飞理清楚,在解放战争淮海战役的时候,国军方面最合适的总指挥官明明是白健生。
可最后,委员长偏偏选了谁?
选了刘峙!
结果,大败亏输,民国灭亡,几成定局。
即便是那样,委员长也没有真的把刘峙怎么样。 ↑返回顶部↑
历史上,在常瑞元数年的外调和整顿过程之中。
邓锡侯、潘文华、刘文辉在抗战胜利结束的时候还能够保留三万多人,可想而知他们有多么的滑头。
潘文华的下属李根固更是在抗战胜利前夕担任新编第二十五师师长。
说远了。
方立功其实就是要提醒曹破天和楚云飞。
想要在山城动刘峙。
不仅仅会直接和委员长产生冲突,还会和川军地方实力派产生冲突。
毕竟,这些川军地方实力派和刘峙也是实打实的利益关系。
只是目前还没有更多的证据指向他们而已。
突破口不在别人那边,就在刘峙自己的身上。
虽然听到方立功这么一说。
曹破天仍然颇为不甘心:“方长官,难道我们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楚云飞缓缓地说道:“我了解委员长这个人。”
“对于那些,真正忠心于他的人,他总是会表现出过分的宽容。”
“刘峙这个人,虽然打仗不行,贪腐成性。”
“但,在北伐战争时期,他是最早一批,追随委员长,并且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元老。”
“这份情分在委员长的心里分量很重。”
“所谓的‘福将’。”
楚云飞的嘴角,勾起了一抹讥讽的弧度:“不是他打仗时候的福气,而是他官运亨通的福气。”
“因为,他足够忠心,所以,即便他能力不够,委员长也敢大胆地用他。”
“相反。”
楚云飞的声音,变得冰冷起来,“那些能力强,功劳大,但却不那么‘听话’的人。”
“哪怕,再年轻,再有前途,只要让委员长感到了一丝丝的威胁,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将其弃用,甚至铲除。”
“我之所以能够到现在这一步,和阎长官的保护以及时局的变化均有着直接的关系。”
楚云飞理清楚,在解放战争淮海战役的时候,国军方面最合适的总指挥官明明是白健生。
可最后,委员长偏偏选了谁?
选了刘峙!
结果,大败亏输,民国灭亡,几成定局。
即便是那样,委员长也没有真的把刘峙怎么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