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拍摄(4000字)(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哪个演员没有个电影梦呢?在座的人,只有宝强拍了两部电影,其中一部还没上映,其他人的大银幕处女作都是这部《人在囧途》,都希望自己的处女作票房越高越好。
  隨叫隨到?这是徐錚说的吧,那就好,到时候你別喊累就行,仅仅光线一家,就有十几个节目等著你。云秋暗戳戳的记下了。
  “云导,我敬您一杯,感谢您给我这个机会,您隨意,我干了。”徐錚激动的说道。
  30多岁了,终於拍了第一部电影,而且他是从头拍到尾,他清楚这部电影的成色,应该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自己作为主角之一,以后会不会有更多的机会呢,所以他说的那句“隨叫隨到”也是发自內心的。
  “导演,我也敬你,我谢谢您。”宝强拿著二两一瓶的分酒器,一饮而尽,脸涨得通红。
  宝强这两年运气很好,拍了《盲井》,拿了金马最佳新人,又被冯导看中,拍了大製作的《天下无贼》,可是,演主角还是第一次啊,而且他很喜欢这个角色,也喜欢上了喜剧题材的电影,他觉得自己找到了一条路,所以他很感激云秋。
  “慢一点慢一点,这可不是喝牛奶。”
  “噗…”罗进刚吃一口菜,转头全喷了出来。
  眾人都哈哈大笑,又想起了电影中的那些名场面。
  第二天,剧组回到了京城,云秋带著十多盘胶片去了京影。
  秦老师见他只带回来十多盘胶片,问道:“还有呢?”
  拍电影有一项指標,叫耗片比,就是拍摄过程中耗费的胶片的时长,与最后成片时长的比例。
  一般来说,小成本电影的耗片比在10:1到15:1之间,比值越低,说明导演的水平越高,因为高水平的导演,很清楚自己需要的效果是什么样的,经常一次性就拍好一个镜头,而水平一般的导演,则需要反覆的去试验,然后再去选择最好的镜头。
  一盘標准的35毫米胶片,可以拍15分钟的素材,《人在囧途》的成片预计是90分钟,按10:1计算,也需要900分钟的素材,大约是60盘胶片。所以秦老师才会问还有胶片在哪。
  “都在这儿了。我们拍得很顺利,这个剧本的每一个镜头,拍之前,我都在脑子过了几遍,您介绍的摄影师也很厉害,我把我的意图一说,他就能明白,大部分镜头都是一次过。”云秋知道秦老师的意思,赶紧解释。
  “什么?90分钟的片子,你就拍了这么点儿?能成片吗?你可別糊弄观眾啊。”秦老师不可置信的问道。
  “你放心吧,这次的片子,我自己剪。”
  “你还会剪辑?”秦老师整个人都不太好了,自己这个学生有点疯啊。
  “嘿,你就等著看我的作品吧,这可是我三年级的实操作业。”
  云秋也没再解释,他知道自己再怎么说,秦老师也不会相信,因为这么多年来,可能也就自己是这么干的,毕竟3:1不到的耗片比,对於院线电影来说,真的是闻所未闻。
  秦老师联繫了剪辑专业的老师,请他们提供一间剪辑室,云秋拎了下胶盘,发现有点沉,七八十斤的东西,自己一个人要拿过去还够呛,打电话吧,有人出力为什么要自己动手。
  云秋朱亚纹和罗进三人,带著胶片来到了剪辑专业。
  老师一看三人,嗯,都是学生,再一看,十多盘胶片,嗯,这是十多分钟的短片。
  这几人还挺奢侈,拍短片都用35的胶片。算了,让他们自己折腾吧。
  “什么片子啊,自己能剪吗?。”李老师取出登记本。
  “《人在囧途》,想自己试试。”云秋老老实实。
  学院的剪辑室的设备是免费的,做好登记就行,但请人剪辑得付劳务费。
  云秋倒不是为了省钱,他只是想快点看到成片,因为他觉得学校的老师不一定要他剪得快,毕竟整部电影都已经在他脑子里了。
  “哪几个字啊?”李老师一听名字就更没兴趣了。
  云秋乾脆自己写了影片名,又签了名,拿出学生证给老师登记。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