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郑书秋(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郑书秋这个样子明显是在回避。
  方可以的眼神犀利了起来。
  方可以自问还是有点了解她的。郑书秋看起来每天开开心心、万事不萦于心的模样, 实际上心里面有一杆自己的称。
  刚开始方可以和靳茜两人不小心辣评过头,就会发现郑书秋对他们的各种刻薄话都接受良好,一脸风轻云淡, 展现出惊人的包容性和松弛感。
  方可以拍戏时经常为了追求某种效果反复重复,也未必是演员拍得不好,可能只是她觉得还能有更好的效果。
  时间一长,正常演员的心态多少就有点崩,比如赵琢。
  当时有一条镜头,方可以让他在雨里爬郑书秋的窗台爬了27次,最后那段镜头也没拍出来。
  倒不是赵琢到后面体力不支动作变形,而是方可以始终嫌弃那风摇影动得不够好看。
  当天得知第二天还得接着爬,直接原地给赵琢整玉玉了。第二天来上工的时候眼睛都是红的, 疑似是红血丝, 又疑似昨晚回去躲被窝里哭鼻子了。
  但郑书秋就不会, 她心态好得很。
  方可以说不是她的问题,她就真觉得不是她的问题;
  方可以说拍得时候要想什么,她就单纯怎么想。
  一下工就把表演的事抛诸脑后,绝不内耗自己。听见赵琢在那边找前辈纠结表演问题, 马上绕道而行, 听见麻将三缺一, 原地诈尸,弹射起步,精神领先好几个版本。
  但,就是这样的郑书秋,有心事的话显然也不是一般情况。
  思索了一下, 方可以没有一味逼迫, 而是顺着郑书秋的话头聊下去:
  “那部新版不是著名ip么, 还有老版珠玉在前,这也弄翻车?”
  这方面方可以其实没什么经验。
  她上辈子主要混的是电影行业,电视剧稍微参过几个组,也就是临时赚点外快,填补一下空窗期,当完临时工就飞去其他组,没怎么具体关注过。
  因为时代特性,她参与的电视剧组基本没有改编剧。通常都是飞页满天飞,各种一拍屁股的突发奇想和拿来主义,仗着自己是草台班子,视版权于无物。
  还好当时观众们相关知识掌握的水平不高,对电视剧的要求也就是下饭。
  草台班子里出现什么名人掌故、历史常识的bug也是很正常的,只要剧情逻辑不要太离谱,基本不会被寄刀片。
  电影倒是有几个改编的,但那就更放飞了,挂羊头卖狗肉属于基本操作。
  ——就是容易被还活着的原著作者剥夺改编权终生,厉害点的可能会老死不相往来。
  这次拍《菩萨行》和《比丘》的时候,她和李雪亭整天交流剧本,偶尔也谈到过改编剧,才算对这种文艺表现形式有了比较具象的理解。
  李雪亭讲过,在这个世界,名著翻拍是学院派的自留地。
  原著是名著,本身意味着有相对广泛的读者基础,加上可以堆砌大量的精致画面,提供大量工作岗位。
  而且原著名头比较大,读者群体迁移到观众群体,通常本身具有一定文学素养,观众慕名而来,也会保持更多的包容和期待。
  当然,与之相对,对作品的思想内核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
  就是和其他普普通通的快餐爽剧不是一个范畴的,很适合拿来出成绩、刷奖项、刷声望。
  而在改编名著上,李雪亭作为经年的老电视编剧也是有那么点经验之谈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