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千秋》定档(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方可以对画面镜头和表演呈现的要求比较高,动作相对慢点,但是会跟着作品调性来自我调整。左不会干出那种一部作品磨个三五年,磨到黄花菜凉了、投资公司破产了的事…各方面的成本把控还是很到位的。
  与此同时,《千秋》还有一大堆实力派演员加盟。戏剧演员普遍片酬偏低也就不谈了,但电影演员好多也都是友情价出演这部电视,权当为自己打开市场。
  所以这也就是他们俩拍。换个别的电影导演来拍《千秋》,平台给的这个价格血亏无误。
  可是平台方给出的理由也很充分,他们有一套详尽的风险评估标准,是综合了各方分数加减,最后得出这个价格。
  平台方的对接人员还表示,如果《千秋》早两年送过来,那看在两位电影导演下凡的面子上,兴许价格还能给的更高些。只是这两年的电影咖,不管男女老少纷纷祛魅,就算方导是电影圈的天降紫微星,也未必就能在电视圈混得如鱼得水。
  平台也是要规避风险的嘛,大家互相理解。
  方可以:嗯嗯,理解。告辞。
  若非制作《千秋》,方可以等人还真不知道电视市场的制作情况居然如此险恶。
  剧本要全套备案通过后才能开拍;
  平台方事先只会表达一个意向;
  最终需要看到成片质量,并做过市场反馈评估,确认通过,最后才会购买;
  完了甚至打款还需要按周期发,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临时下播,还要找制作公司要赔偿。
  听起来似乎还都有几分道理。实际上,这都道理个鬼啊,纯纯霸王条款吧!
  这一整套的规矩层层叠叠下来,像他们这种非平台系直属的影视制作公司,需要自己负担整个项目从组建、签约、拍摄到制作完毕的所有投资成本和运作风险。万一突然剧组意个外,主役塌个房,再出个新政策发现不能播…整个项目组全体人员的投入、付出、时间精力,全都付诸东流。
  哪怕最后太太平平做完了,也可能面临没有平台方要,或者被风险评估压价。比如现在的《千秋》。
  问就是平台自有国情在。
  人类文明的两大伟大发明,公司制与封建王朝的共通特点:所有外来的怨气与攻讦,都化消于庞大且无形的规则,具体的人藏身于抽象概念身后。
  一切都有章可循,一切也无可奈何。
  无限被拉高的制作成本和风险,搭配影视项目动辄一年、两年、三年、甚至五年的回款周期。
  中小型制作公司会在某次不幸中跌重,资金链断裂,夭折倒闭;大型公司苟存;平台自制方鲸吞蚕食,成为利维坦。
  潮水退去,徒留一片狼藉。
  而沙滩上无家可归的人,狼狈地挤进剩余的大厂平台,卷入新一轮的狼性竞争。
  平台压公司,公司压有成功率的制作,制作主创就无限压宝爆款ip和知名演员,每个s+项目,都是一个制作名单花团锦簇的超级大拼盘。要安全地赚到钱,就得遵守这个游戏规则。
  但,遵守规则就一定有赚?
  人不是数据,市场也并不能被精准预测。
  一种题材从萌芽,到成长,到引燃变成爆款,到变成普遍接受的潮流,成为经典,最后烂俗,或者发挥出新的生命变种。爆款题材的流行,往往需要漫长幼年期的铺垫喂养,需要数不清的前作精神殉道。
  只拍最安全的题材,集中所有资源去拍最可能嬴的作品,是没有勇气开拓出新东西的。
  通吃思维对文娱业,是一场可怕的灾难。
  同质化产品的增殖,只会耗竭整个产业的灵性与生命。
  面对御三家施舍来的优惠条款,方可以只是笑着应付下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