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347:造梦者(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349章 347:造梦者
  五月的京城,春深夏浅,阳光和煦。
  但比天气更热的,是五一黄金周结束后,在全国各大媒体上持续发酵的“闯关东影视城”热潮。
  5月10日,星期四。
  仿佛约定好了一般,从全国性的《中国青年报》、《经济参考报》,到各省市的权威媒体如《辽省日报》、《齐鲁晚报》、《羊城晚报》、《钱江晚报》、《扬子晚报》、《京城晚报》等,均在显要版面刊发了关于“五一黄金周,‘闯关东影视城’现象级火爆”的深度报道和分析文章。
  这些报道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旅游新闻或娱乐八卦,而是将其提升到了一个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产业创新的高度。
  《中国经济报》的头版文章标题尤为醒目:《“影视ip+沉浸式体验”引爆黄金周,沈城闯关东影视城探索文旅融合新范式》。
  影视ip是王盛接受专访时提出的概念。
  文中引用了一系列经过“初步统计”的惊人数据:
  “‘五一’七天长假,位于沈城棋盘山的‘闯关东影视城’(东北影视文旅基地一期)累计接待游客总量突破55万人次,日均客流量接近8万人,最高单日客流量更是逼近10万大关,远超国内绝大多数传统知名景区……”
  “初步估算,影视城门票直接收入超过2200万元。其带来的辐射效应更为惊人,带动沈城及周边区域餐饮、住宿、交通、零售等相关产业综合收入,预计高达3.8亿至4.2亿元人民币……棋盘山附近酒店入住率在黄金周期间持续爆满,平均房价较平日上涨超过80%……”
  “该项目直接及间接创造临时就业岗位超过5000个,从景区管理、npc扮演、特色餐饮到安保、保洁、交通疏导,极大地拉动了地方就业……”
  这些数字,在2001年的中国,无疑是天文数字,带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文章进一步分析:“‘闯关东影视城’的成功,并非偶然。
  它精准地抓住了热门电视剧《闯关东》所引发的全民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将虚拟的影视世界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可体验的实体空间。
  其首创的‘沉浸式体验’模式,如‘朱家院落’生活体验、‘金沟河’安全淘金、‘元宝镇’街区角色扮演等,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极大地提升了游客的参与感和满意度,也显著增加了二次消费和滞留时间……”
  ……
  《经济参考报》则从产业经济角度切入,标题是《“影视杠杆”撬动区域经济,一个新文旅模式的崛起》。
  文章指出:“‘闯关东影视城’现象,标志着中国文旅产业正在从传统的‘门票经济’、‘观光经济’向‘体验经济’、‘ip经济’升级。
  它成功地将文化内容(影视剧)转化为具有强大市场号召力的旅游产品,形成了‘影视播出-观众共鸣-旅游体验-消费延伸-口碑传播-影视再升温’的良性闭环。
  这套以优质影视ip为核心,以沉浸式体验为手段,深度绑定地方文化资源,实现影视、旅游、商业、地产等多业态联动发展的模式,或许将为正处于探索期的中国主题公园和文旅地产行业,提供一条全新的、可借鉴的发展路径。”
  ……
  “主题公园”(theme park)这个概念,在中国并非完全陌生。
  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诸如“锦绣中华”、“世界之窗”等微缩景观型公园就已引入类似概念。
  而1999年,大连金石滩更是提出了建设“发现王国”主题公园的计划(虽然后来历经波折)。
  但媒体和业界普遍认为,此前国内大多项目要么是机械游乐设施的堆砌,缺乏文化内核;要么是静态的景观展示,互动性不足。
  而“闯关东影视城”这种深度绑定一个当下最热门的文化ip,并赋予其高强度、高参与度“沉浸式”体验的模式,无疑刷新了人们对“主题游乐园”的认知。
  ……
  很快,有嗅觉敏锐的媒体记者开始深挖这套模式的幕后推手。
  《中国青年报》的娱乐版和经济版罕见地联动,用整整两个版面推出了一个专题报道:《王盛:从银幕点金手到文旅造梦师》。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