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贤的標准是什么?(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不久后,朝中百官便开始纷纷上书,请求你父皇早立新储,以安天下人心。】
  【经歷了废太子谋反的这一沉重打击,你父皇这一次似乎下定了决心,想要打破以往立储的规矩,择贤而立。】
  【可是,问题来了,贤的標准究竟是什么?】
  【能征善战是贤,博古通今是贤,仁德宽厚是贤,深孚眾望也是贤。】
  【这模糊不清、难以界定的標准,反而像一剂催化剂。】
  【让你那些原本还算安分的兄弟们,心中都燃起了不该有的慾念。】
  【从那一天起,一场围绕著储君之位的明爭暗斗,便在宫廷內外悄然拉开了序幕。】
  ......
  从立储之爭的腥风血雨中杀出来的雍正帝,对立贤一事深有感触。
  自大清建立起,皇位的继承情况就格外复杂。
  努尔哈赤最初有意立嫡长子褚英为继承人,但褚英性格暴躁、刚愎自用,最终被废黜。
  努尔哈赤去世时,並未指定继承人。
  皇太极德才兼备,贏得了眾人的认可与推举,登上皇位。
  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算作是“立贤”。
  皇太极去世时,也没有指定继承人。
  最终经过各方势力博弈,由年仅六岁的顺治帝继位。
  这可以看作是各方势力妥协的结果。
  顺治帝英年早逝,也没来得及立继承人。
  因大清初期天爆发,顺治帝的子嗣大多早夭,最终由孝庄太后选定了得过天的康熙帝来继承皇位。
  这是出於现实的考虑,毕竟康熙帝得过天,还成功地活了下来。
  而康熙帝呢,曾两次立废太子胤礽。
  在晚年时,又提出择贤而立的標准。
  而储位之爭又太过复杂,被后世形容为“九龙夺嫡”。
  而他,正是从其中杀出来一条血路的最终胜利者。
  既然立嫡立长,择贤而立的制度都有弊端,他便採用了秘密建储的制度来继位,不再公开设立太子。
  想到这里,雍正忍不住轻轻嘆了口气。
  只希望在这个制度下,能最大可能的避免皇子爭斗,让大清的江山能够长治久安。
  ......
  【起初,你一心只想明哲保身,远离这是非旋涡。】
  【对皇位,你从未有过半分的覬覦之心。】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