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章 嫡女加入时代影业(2 / 3)
她虽入职不久,却深知李小龙对时代影业的意义——这位以“功夫巨星”身份横扫东南亚乃至全球影坛的演员,是公司当之无愧的“票房保障”,他主演的七部电影,部部创下票房纪录,连海外发行商都要排队抢版权,好莱坞都已经崭露头角。这样一位正当红的巨星,竟以如此突然且离奇的方式离世,任谁都难以接受。
“小严,你和李姐一组,负责整理李小龙先生的公开活动资料,包括参演影片的票房数据、媒体采访记录,稍后交给公关部用于发布讣告。”钟元光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
“好……好的。”陈梦怡定了定神,快步走向资料室。和同事李姐一起翻找档案时,看着文件夹里密密麻麻的记录——1969年加盟时代影业的签约合同、《唐山大兄》上映时万人空巷的票房报表、海外影迷寄来的满满几箱信件,她心里涌上一阵惋惜。
“可惜了,才 32岁啊。”李姐一边整理资料,一边叹气,“他的七部电影上映不久,第八部都已经拍摄过半,这下……不仅是影迷的损失,公司接下来的排片和发行,都得重新调整。”
陈梦怡默默点头。她想起入职培训时,前辈们说过“时代影业能彻底压过邵氏,李小龙功不可没”——他的功夫电影不仅开创了全新的类型片风格,更让“香港电影”在国际上有了姓名。如今这位“票房支柱”突然离世,时代影业无疑将面临巨大的冲击,后续的影片制作、海外合作、市场份额,都可能受到影响。
整整一天,行政部都在忙碌中度过。陈梦怡跟着同事们跑前跑后,时而协助核对影迷吊唁活动的流程,时而整理媒体采访的对接名单,连午饭都只是匆匆扒了几口。傍晚时分,当她终于停下手中的工作,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脑海里闪过李小龙电影中那些矫健的身影,心里满是复杂的情绪——既有对一位巨星骤然陨落的唏嘘,也有为公司未来发展的隐隐担忧。
“辛苦了,小严。”钟元光走过她的工位,递来一瓶水,“今天大家都累坏了,早点休息,明天还有得忙。”
陈梦怡接过水,轻声道谢。她不知道的是,此刻的时代影业高层会议室里,庄铸九正和邹文怀等人紧急商议——如何应对李小龙离世带来的市场震荡,如何安抚合作方,如何填补“功夫片”的空白。
而她这位“隐身”的陈家小姐,在入职初期便经历了公司的一场大考,这场风波,也让她真切感受到了职场的复杂与影视行业的瞬息万变。
李小龙离世的消息传到邵氏电影总部时,邵逸夫正坐在办公室里。
“逸夫,有消息了!”方逸华快步走进办公室,脸上难掩兴奋,声音都比平时亮了几分,“李小龙昨晚在丁佩家里意外没了!时代影业那边已经乱成一团!”
邵逸夫猛地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错愕,随即化为掩饰不住的笑意,他放下手中的钢笔,手指轻轻敲击桌面:“丁佩这步棋,倒是歪打正着立了大功!”
方逸华在一旁坐下,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语气带着几分感慨:“说起来,当初让丁佩去接触李小龙,也没指望能成什么大事。那时候时代影业靠着李小龙,把我们压得喘不过气,我想着哪怕能撬动他来邵氏合作一部,也能分点市场份额,没想到……他倒真应了那句‘牡丹下死,做鬼也风流’。”
两人相视一笑,没有半分对逝者的惋惜,只有对“竞争对手失势”的轻松——这几年,邵氏的日子过得太憋屈了。
自从 1969年李小龙加盟时代影业,对方凭借《唐山大兄》《精武门》等功夫片横扫市场,香港票房屡屡破纪录,海外发行更是覆盖东南亚、日韩乃至欧美,时代影业的香港市场份额一度达到邵氏的两倍多,更不要说海外;1972年李翰祥重回时代影业,当年更是拍出《大军阀》这样的票房榜眼,邵氏只能在武侠片的“老本行”里夹缝求生,连方逸华亲自操盘的几部“跟风功夫片”,也因缺少李小龙这样的“灵魂人物”而票房惨淡。
“时代影业没了李小龙,就像断了一条胳膊。”邵逸夫端起茶杯,慢悠悠地说道,“他们的功夫片类型本就靠李小龙撑着,现在‘票房保障’没了,海外发行商肯定会动摇,接下来的排片计划也得全部打乱。我们的机会来了。”
方逸华立刻接话:“我已经让发行部联系东南亚的影院,把我们下半年的武侠片排期提前,争取把时代影业空出来的档期填上;另外,之前谈的几个武打演员,也该提上日程签约了,趁这个时候抢人,还能压一压片酬。”
“做得好。”邵逸夫点点头,眼中闪过精明的光芒,“还有,丁佩那边也得安抚好。不管怎么说,她算是‘帮’了我们一把,给她送点钱,让她少在媒体面前乱说话,别牵扯出太多是非,免得影响我们的形象。”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快速敲定了后续的“抢市场”计划,办公室里的气氛,与时代影业的凝重截然不同。
对他们而言,李小龙的离世不是“巨星陨落”的悲剧,而是邵氏“翻身”的契机——在香港影视圈这个残酷的“竞技场”里,商业利益永远排在第一位,所谓的“同行情谊”,早已在常年的竞争中消磨殆尽。
就在邵逸夫和方逸华忙着规划“反攻”时,邵氏的员工们也察觉到了高层的变化——平时总因票房压力紧锁眉头的老板,今天脸上终于有了笑意,部门会议上也多了“抢占市场”“扩大排片”等充满干劲的指令。
没人敢多问原因,只当是公司有了“新动作”,却不知这一切的背后,是一场因“竞争对手失势”而带来的“短暂狂欢”。
此时的香港影视圈,一边是时代影业因李小龙离世陷入慌乱,忙着处理善后、调整战略;一边是邵氏摩拳擦掌,借着对手的“阵痛期”伺机反扑。
九龙,美丽华酒店。
陈光良和庄铸九坐在一起,喝着下午茶,谈论着事情。
当初tvb筹备期间,陈光良也和庄铸九讨论,什么欢乐今宵、艺人培训班什么的,庄铸九因此也获得一些灵感。
两家本来是亲家关系,所以香港市民甚至把tvb背后也有陈氏家族的影子,来作为一个谈资。实际上,tvb股份中,陈氏家族一股没有。
当然,更多的市民也习惯将庄铸九称之为香港的‘传媒大亨’,毕竟庄铸九在1970年还被英王室册封爵士,是香港少有的几个爵士之一。
庄铸九今年74岁,身体健康方面没有问题,看来前世早死,是其它原因。
“李小龙之死,时代影业也必须有相应的对策” ↑返回顶部↑
“小严,你和李姐一组,负责整理李小龙先生的公开活动资料,包括参演影片的票房数据、媒体采访记录,稍后交给公关部用于发布讣告。”钟元光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
“好……好的。”陈梦怡定了定神,快步走向资料室。和同事李姐一起翻找档案时,看着文件夹里密密麻麻的记录——1969年加盟时代影业的签约合同、《唐山大兄》上映时万人空巷的票房报表、海外影迷寄来的满满几箱信件,她心里涌上一阵惋惜。
“可惜了,才 32岁啊。”李姐一边整理资料,一边叹气,“他的七部电影上映不久,第八部都已经拍摄过半,这下……不仅是影迷的损失,公司接下来的排片和发行,都得重新调整。”
陈梦怡默默点头。她想起入职培训时,前辈们说过“时代影业能彻底压过邵氏,李小龙功不可没”——他的功夫电影不仅开创了全新的类型片风格,更让“香港电影”在国际上有了姓名。如今这位“票房支柱”突然离世,时代影业无疑将面临巨大的冲击,后续的影片制作、海外合作、市场份额,都可能受到影响。
整整一天,行政部都在忙碌中度过。陈梦怡跟着同事们跑前跑后,时而协助核对影迷吊唁活动的流程,时而整理媒体采访的对接名单,连午饭都只是匆匆扒了几口。傍晚时分,当她终于停下手中的工作,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脑海里闪过李小龙电影中那些矫健的身影,心里满是复杂的情绪——既有对一位巨星骤然陨落的唏嘘,也有为公司未来发展的隐隐担忧。
“辛苦了,小严。”钟元光走过她的工位,递来一瓶水,“今天大家都累坏了,早点休息,明天还有得忙。”
陈梦怡接过水,轻声道谢。她不知道的是,此刻的时代影业高层会议室里,庄铸九正和邹文怀等人紧急商议——如何应对李小龙离世带来的市场震荡,如何安抚合作方,如何填补“功夫片”的空白。
而她这位“隐身”的陈家小姐,在入职初期便经历了公司的一场大考,这场风波,也让她真切感受到了职场的复杂与影视行业的瞬息万变。
李小龙离世的消息传到邵氏电影总部时,邵逸夫正坐在办公室里。
“逸夫,有消息了!”方逸华快步走进办公室,脸上难掩兴奋,声音都比平时亮了几分,“李小龙昨晚在丁佩家里意外没了!时代影业那边已经乱成一团!”
邵逸夫猛地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错愕,随即化为掩饰不住的笑意,他放下手中的钢笔,手指轻轻敲击桌面:“丁佩这步棋,倒是歪打正着立了大功!”
方逸华在一旁坐下,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语气带着几分感慨:“说起来,当初让丁佩去接触李小龙,也没指望能成什么大事。那时候时代影业靠着李小龙,把我们压得喘不过气,我想着哪怕能撬动他来邵氏合作一部,也能分点市场份额,没想到……他倒真应了那句‘牡丹下死,做鬼也风流’。”
两人相视一笑,没有半分对逝者的惋惜,只有对“竞争对手失势”的轻松——这几年,邵氏的日子过得太憋屈了。
自从 1969年李小龙加盟时代影业,对方凭借《唐山大兄》《精武门》等功夫片横扫市场,香港票房屡屡破纪录,海外发行更是覆盖东南亚、日韩乃至欧美,时代影业的香港市场份额一度达到邵氏的两倍多,更不要说海外;1972年李翰祥重回时代影业,当年更是拍出《大军阀》这样的票房榜眼,邵氏只能在武侠片的“老本行”里夹缝求生,连方逸华亲自操盘的几部“跟风功夫片”,也因缺少李小龙这样的“灵魂人物”而票房惨淡。
“时代影业没了李小龙,就像断了一条胳膊。”邵逸夫端起茶杯,慢悠悠地说道,“他们的功夫片类型本就靠李小龙撑着,现在‘票房保障’没了,海外发行商肯定会动摇,接下来的排片计划也得全部打乱。我们的机会来了。”
方逸华立刻接话:“我已经让发行部联系东南亚的影院,把我们下半年的武侠片排期提前,争取把时代影业空出来的档期填上;另外,之前谈的几个武打演员,也该提上日程签约了,趁这个时候抢人,还能压一压片酬。”
“做得好。”邵逸夫点点头,眼中闪过精明的光芒,“还有,丁佩那边也得安抚好。不管怎么说,她算是‘帮’了我们一把,给她送点钱,让她少在媒体面前乱说话,别牵扯出太多是非,免得影响我们的形象。”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快速敲定了后续的“抢市场”计划,办公室里的气氛,与时代影业的凝重截然不同。
对他们而言,李小龙的离世不是“巨星陨落”的悲剧,而是邵氏“翻身”的契机——在香港影视圈这个残酷的“竞技场”里,商业利益永远排在第一位,所谓的“同行情谊”,早已在常年的竞争中消磨殆尽。
就在邵逸夫和方逸华忙着规划“反攻”时,邵氏的员工们也察觉到了高层的变化——平时总因票房压力紧锁眉头的老板,今天脸上终于有了笑意,部门会议上也多了“抢占市场”“扩大排片”等充满干劲的指令。
没人敢多问原因,只当是公司有了“新动作”,却不知这一切的背后,是一场因“竞争对手失势”而带来的“短暂狂欢”。
此时的香港影视圈,一边是时代影业因李小龙离世陷入慌乱,忙着处理善后、调整战略;一边是邵氏摩拳擦掌,借着对手的“阵痛期”伺机反扑。
九龙,美丽华酒店。
陈光良和庄铸九坐在一起,喝着下午茶,谈论着事情。
当初tvb筹备期间,陈光良也和庄铸九讨论,什么欢乐今宵、艺人培训班什么的,庄铸九因此也获得一些灵感。
两家本来是亲家关系,所以香港市民甚至把tvb背后也有陈氏家族的影子,来作为一个谈资。实际上,tvb股份中,陈氏家族一股没有。
当然,更多的市民也习惯将庄铸九称之为香港的‘传媒大亨’,毕竟庄铸九在1970年还被英王室册封爵士,是香港少有的几个爵士之一。
庄铸九今年74岁,身体健康方面没有问题,看来前世早死,是其它原因。
“李小龙之死,时代影业也必须有相应的对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