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稻香(5K合章)(2 / 6)
老陈不能让儿子过这样的日子,趁着一场暴乱,他和彭城的流民一起逃入东海,再逃往琅琊,又逃向青州北海……
可没想到,青州北海竟也是如此。
从汝南一直到青州,逃亡了好几年,没有一天安生日子,举家皆死于路上,只剩下了老陈和儿子阿稻。
山穷水尽,衣食皆无,身上伤痕无数,一直被保护得最好的阿稻也生了病。
那时老陈以为,自家这一脉,怕是要绝了。
他想回家。
既然全天下都没活路,那老陈觉着,至少应该死在故乡。
他带着儿子避过了所有的官兵和豪族,躲开了各处的战火征伐——他在青州看到了举着‘徐州刺史陶’大旗的部队在平乱。
但老陈已经不相信任何官府,更不相信徐州的官。
他忍饥挨饿,四处躲藏,从北海来到济南,试图走驰道返回老家平舆。
可阿稻却不行了。
生病的阿稻,在多日的饥饿中变得奄奄一息,瘦得只剩了骨头,已经无法行走了。
直到他们越过了一道土垣,见到一个插着“刘”字旗的义舍。
那时,一个精瘦的兵士端来了两碗粥,说:“刘使君有令,无论何人,来者皆民,悉可安置,按口分田。”
老陈还记得那碗粥的温度。
那不是施舍的残羹,是实实在在的粟米。
那是他几年没尝过的味道……或许不止几年,记不清了。
见了阿稻奄奄一息的样子,兵士们还找来了个医者。
老陈本以为和当年太平道一样,是喝些热水或是煮了防疫草的药汤。
却没想到,那医者竟然真的开药扎针治疗了阿稻的病,留下了药材,而且不收诊金。
医者说:“刘使君说了,医馆这两年不收钱,若要拿药,就去山里砍柴采药放到医馆就行。”
老陈知道,这是到了能活命的地方了。
这个小名阿稻,原本寄望于田的儿子,被老陈正式取了大名,陈到。
……
如今,老陈租了三十亩官屯田地。
说是租佃,其实是不设期限的,但抛荒或产量极低就得收回了。
收成的六成归自己,四成交予官屯。
起初老陈还不信,他在老家种了那么多年地,无论是庶民交税还是佃户交租,能留三成的便是恩德了,没见过只收四成田租的地方。
可这里的屯田官拿着竹简,一笔一笔给他算了个清楚……没有口赋,没有算赋,没有徭役,就收四成田租,再无其他。若是家里有人进学,或是生了新生儿,还能退还部分田租。
“若是赶上天灾,收成不好呢?”老陈当时小心翼翼地问。 ↑返回顶部↑
可没想到,青州北海竟也是如此。
从汝南一直到青州,逃亡了好几年,没有一天安生日子,举家皆死于路上,只剩下了老陈和儿子阿稻。
山穷水尽,衣食皆无,身上伤痕无数,一直被保护得最好的阿稻也生了病。
那时老陈以为,自家这一脉,怕是要绝了。
他想回家。
既然全天下都没活路,那老陈觉着,至少应该死在故乡。
他带着儿子避过了所有的官兵和豪族,躲开了各处的战火征伐——他在青州看到了举着‘徐州刺史陶’大旗的部队在平乱。
但老陈已经不相信任何官府,更不相信徐州的官。
他忍饥挨饿,四处躲藏,从北海来到济南,试图走驰道返回老家平舆。
可阿稻却不行了。
生病的阿稻,在多日的饥饿中变得奄奄一息,瘦得只剩了骨头,已经无法行走了。
直到他们越过了一道土垣,见到一个插着“刘”字旗的义舍。
那时,一个精瘦的兵士端来了两碗粥,说:“刘使君有令,无论何人,来者皆民,悉可安置,按口分田。”
老陈还记得那碗粥的温度。
那不是施舍的残羹,是实实在在的粟米。
那是他几年没尝过的味道……或许不止几年,记不清了。
见了阿稻奄奄一息的样子,兵士们还找来了个医者。
老陈本以为和当年太平道一样,是喝些热水或是煮了防疫草的药汤。
却没想到,那医者竟然真的开药扎针治疗了阿稻的病,留下了药材,而且不收诊金。
医者说:“刘使君说了,医馆这两年不收钱,若要拿药,就去山里砍柴采药放到医馆就行。”
老陈知道,这是到了能活命的地方了。
这个小名阿稻,原本寄望于田的儿子,被老陈正式取了大名,陈到。
……
如今,老陈租了三十亩官屯田地。
说是租佃,其实是不设期限的,但抛荒或产量极低就得收回了。
收成的六成归自己,四成交予官屯。
起初老陈还不信,他在老家种了那么多年地,无论是庶民交税还是佃户交租,能留三成的便是恩德了,没见过只收四成田租的地方。
可这里的屯田官拿着竹简,一笔一笔给他算了个清楚……没有口赋,没有算赋,没有徭役,就收四成田租,再无其他。若是家里有人进学,或是生了新生儿,还能退还部分田租。
“若是赶上天灾,收成不好呢?”老陈当时小心翼翼地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