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千户(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134章 千户
  送走峒人体验团,刘台著手处理另外一个群体一一一万六千多林邑、真腊等海外劳工这些人对於现在的岭南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人口財富,可不能浪费了。
  要是都能在广州安家,那就是一万六千多户,时间长了可是能变成十万口的。
  首先,是要將他们组织起来。
  筑城的时候,有工头管著。现在不筑城了,刘台准备採用后世蒙古的千户制度。
  將这些劳工按照十户、百户、千户、万户进行管理。
  十户长、百户长从劳工中选取身强力壮的担当,千户长、万户长则由汉人担当。
  刘台准备自己先领万户长领一段时间,后续待制度正常运转了再交给別人。
  除此之外,刘台还准备將这些十户长、百户长组成一个预备役,进行適当的军事操练。比如每十日操练一次。
  这么做,一来是以此来加强十户长、百户长对管內劳工的管理。
  二来则是万一將来有需要的时候,能及时补充上兵源。
  其次,是要给他们必要的生存和生活基础。
  作为筑城的主力,刘台决定把他们都放入西城的东南区域,建一个统一的海外劳工社区a
  在没有大工程之前,让他们去种田一一开垦建立军农场,扩大官田。
  进广州后一直忙著別的事,养猪场倒是第一时间搞起来了,倒是种田的事还没有寻到合適的人操持。
  原定的把原来牙军挑剩下的一千人弄过来种地,后来发现军农场没建立起来,便送到封州去了。
  如今有了大把的劳动力,就要快速办起来了,这样到明年开春,就可以种下农作物了。
  种田之余,还要教授他们学习汉语和礼仪,让他们逐渐本土化。
  等待时机成熟之时,还要继续用他们扩建广州城。毕竟是熟练工了嘛。
  最后,也是最难的,则是去哪里给他们找到適龄女子做配偶。
  这个目前来看,暂时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只能慢慢消化。
  刘台將这些都写了下来,呈给了刘隱。
  刘隱看过之后,对千户制讚不绝口,当即同意了刘台的方案。
  刘台马不停蹄地將此事操办了起来,首先就是千户长的人选。
  千户长首要一个就是要会说林邑、真腊的语言,否则无法交流的话,管理根本是无从谈起。
  刘台从幕府、海协会、蕃坊等各处找了找,凑齐了人数。
  刘台和他们简单交代了几句,重点强调不得欺压劳工,他会差人不时前来巡查。
  之后,刘台带著十六个千户长直奔西城外的劳工住处。
  西城落成后,这些劳工又断断续续地继续干了几天收尾的工作,到今日已经閒了有七八天了。
  有工上的时候有粮餉,如今好几天没干,坐吃山空。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