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254药材变现魔都探亲美元结汇(1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阳光明独自伫立在启明资本位于太古广场一座三十八层的宽敞办公室内,巨大的落地玻璃窗将维多利亚港的壮丽景色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他的眼前。
  午后的阳光如同熔金,泼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将穿梭往来的渡轮和小艇钩勒成移动的剪影,它们拖着长长的白色尾流,仿佛一支无形的画笔,在湛蓝的画布上绘制着这座国际都市繁忙的水上脉络。
  远处,港岛北岸的摩天楼群鳞次栉比,玻璃幕墙在阳光下交织出冷峻而璀璨的光晕。
  他静静地凝视着这片景象,心中的思绪却早已飞跃。
  超过四千万美元的庞大资本已然安全到位,静静地躺在指定的账户内,给了他充足的底气去撼动未来的市场。
  然而,金钱本身并不会增值,需要一双无形而有力的手去驱动它,将它转化为几何级数增长的财富。
  这双手,就是一个高效、专业且绝对忠诚的团队,一个能够精准执行他意志的金融引擎。
  因此,组建公司的核心管理层,尤其是敲定总裁和投资部总监这两个堪称公司“心脏”与“利刃”的关键职位,成为他此次港岛之行的核心要务。
  在梁博涛前期严谨的筛选和初步面试基础上,过去一周,阳光明亲自披挂上阵,投入了最后几轮高强度的近乎苛刻的深度面试。
  他需要甄别的,不仅仅是简历上光鲜的学历和履历,更是潜藏在职业微笑背后的真实能力、性格特质、管理哲学、风险偏好,以及最重要的——是否能与他脑海中那幅宏大的,甚至在某些人看来有些激进的未来战略蓝图相匹配。
  正如他之前所冷静构想的那样,对于总裁一职,他并不奢求。
  他并不需要一个具有惊天动地、颠覆性战略眼光的天才。
  那样的人物凤毛麟角,且往往特立独行,难以驾驭。
  更重要的是,在他自身掌握着未来信息优势这一绝对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公司战略决策的舵轮,必须由他自己牢牢把握。
  他需要的,是一位经验丰富、沉稳老练、精通金融战场所有战术细节的“大管家”,一位卓越的运营管理者和战略执行者。
  这位总裁需要能深刻理解他看似有时“不合常理”的战略意图,并将其分解为清晰、可执行、可监控的战术步骤,带领整个团队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将他的战略意图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果。
  他需要确保公司的日常运营高效、规范、稳健,能够承受未来金融市场必然会出现,甚至可能因他这只“蝴蝶”而加剧的剧烈波动。
  经过多轮严谨的考察,和深入的,有时甚至是带有压力测试性质的交谈,一位名叫沈瀚林的应聘者,逐渐进入了阳光明的最终考量范围。
  沈瀚林,四十四岁,正值管理者的黄金年龄。他拥有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mba学位,这份学历在金融圈内是响当当的敲门砖。
  他的职业生涯起步于美国运通的企业金融部门,接受了严格的国际化业务洗礼,之后在新加坡一家颇具规模的区域性投资银行担任了长达八年的首席执行官。
  期间,他成功主导了多次跨国的并购案和复杂的资本运作,管理过超过两百人的多元化团队,其履历表上写满了扎实的、可追溯的管理业绩和稳健的、经受过市场考验的投资记录。
  在面试中,他给人的印象是逻辑极其严密,思维缜密,谈吐不俗且切中要害,但绝不浮夸,没有丝毫的自我吹嘘。
  当阳光明提出一些关于极端市场情况下的风险控制、跨文化团队激励的难点、以及如何在快速变化甚至混乱的市场中保持团队执行力不滑坡等假设性问题时,沈瀚林的回答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既能援引成熟的管理学理论框架,又能结合自身在亚洲市场的亲身经历,给出切实可行、细节饱满的方案。
  他的个人能力的展现,明显更倾向于在既定的战略方向下,进行精细化的优化和铁一般的执行,而非天马行空地提出各种颠覆性的、未经证实的新想法。
  这种特质,与阳光明对总裁职位的定位,高度契合。
  在一场关键性的单独面试中,阳光明抛出了一个直指核心的问题:
  “沈先生,假设,我只是说假设,在某一个关键时刻,公司制定的战略方向与市场普遍预期严重相悖,甚至因此在短期内可能承受巨大的账面亏损和质疑压力,你作为总裁,将如何确保核心团队乃至全体员工能够深刻理解、并且依然保持高效、不打折扣的执行力?”
  沈瀚林闻言,并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轻轻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眼镜,沉吟了大约十秒钟,仿佛在脑海中快速梳理着逻辑链条。
  然后,他抬起头,目光平静而坚定地迎向阳光明的注视,从容应答: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