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新世界、新气象(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番话並非隨口说说。几日后,朱高炽便在早朝上,下旨改革中枢制度:“自今日起,朝廷日常政务由內阁首辅杨士奇总领,各部司奏摺先呈內阁核议;遇有军国大事,需经內阁会议议定具体方案后,再呈朕与太子朱瞻基过目定夺。”
  旨意一出,满朝文武虽有惊讶却无人反对——杨士奇辅佐两朝,品行端正,才干卓绝,由他总领政务,实乃眾望所归。这道詔令,標誌著朱高炽正式將朝政实权交予內阁,自己则退居幕后,安心养病。
  杨士奇何等精明,他深知“木秀於林,风必摧之”的道理,更明白大权在握极易招致“专权”非议。退朝后,他立刻在內阁值房召集几位阁臣商议,很快便有了章程。
  次日,他便向皇帝递上奏摺,提出推行“眾人商量制”以完善政务决策:规定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三天召开“內阁扩大会议”,参会人员除內阁成员外,还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大理寺卿、通政使司通政使等九卿官员,以及英国公张辅等十三位功勋卓著的勛贵,凡涉及重大政策制定、重要官员任免、大额钱粮调拨等事务,都需在会上公开商议,经多数人同意方可推行。
  朱高炽看罢奏摺,对杨士奇的谨慎颇为讚赏,当即硃批“准奏”。杨士奇並未止步於此,他又考虑到地方诉求往往难以上达中枢,再次上书提议:令各省从在籍举人、有声望的乡绅、实力雄厚的大商人中推选出五名“地方代表”常驻京城,每半年轮换一次。这些代表可列席內阁扩大会议,在涉及本省灾情賑济、税赋调整、水利兴修等事务时,有权陈述地方实际情况,代表百姓利益发声。这一举措打破了以往“朝堂议事仅闻官声”的局限,让决策更贴合各地实际。
  此时此刻的杨士奇,站在內阁值房的窗前望著皇城,並未意识到自己正在书写帝国的近代化篇章。他推行的“內阁扩大会议”,通过固定参会人员、明確议事规则、实行多数表决,已具备了近代內阁制的核心特徵;而地方代表列席议事的制度,更是蕴含著议会制中“代议制”的雏形。这些制度虽未像后世那般明確定名,也缺乏系统的法律规范,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著大明的权力运行模式——从以往的皇权独断或少数大臣决策,转向更具包容性的集体商议。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