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10马赫的风洞诞生!震动全球!(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取眾家之长......补已家之短!
  这是最合理,也是最高效的办法.....毕竟,与原时空的1950年,龙国的工业程度,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隨后......苏铭开始一项项地挑选起了技术。
  经过长时间的挑选组合.....他脑海中已经有了爆轰驱动,主动冷却+隔热涂层的双重防护等超越时代的技术概念雏形.......
  首先.....被苏铭选中的就是爆轰驱动技术。
  驱动技术是风洞心臟技术......相当於汽车的发动机。
  它通过在驱动段膜片处精准点火,引发氢氧混合气体的爆轰,產生一道强烈的激波,用以压缩並加热试验气体.......
  在当前时代......风洞的主流技术,激波管驱动方式是氢氧燃烧驱动,这种方式的驱动能力有限且重复性不佳.....
  而苏铭选择的反向爆轰驱动技术......不仅驱动能力更强,能轻鬆达到10马赫的模擬条件,而且產生的试验气流品质更高,重复性更好。
  最关键的是......图纸中包含了一项关键设计,在驱动段尾部串接一段“卸爆管”,它能有效消除爆轰波反射產生的极高压力,解决了反向爆轰驱动实用化的最大安全瓶颈.......
  有了这项技术......就可以轻易使风洞达到10马赫的模擬环境!
  除此之外.....还有就是主动冷却式试验段与耐高温陶瓷涂层技术。
  10马赫的气流会產生惊人的气动热(热障).......在苏铭的构想中,试验段和喷管关键部件採用双层夹套结构,內部流通高压冷却水进行强制循环冷却.......
  短时运行的风洞很少考虑如此复杂的主动热管理.....这种设计,前瞻性地引入了源自航天火箭发动机的再生冷却技术......
  同时......在所有接触高温气流的部件表面,喷涂了氧化鋯基高温陶瓷隔热涂层,作为被动热防护。
  主动冷却+隔热涂层的双重防护体系......確保了风洞在极端条件下能稳定运行不烧蚀。
  极大地增强了风洞的稳定性......!
  解决了驱动技术和稳定性.....下一步就是测试仪器的问题。
  在这个电子仪器水平落后的年代......想要在毫秒级时间內完成观测和测量非常困难。
  为了实现稳定的10马赫流场,需要对激波的產生和传播进行精確控制......苏铭採用“土办法”进行改进。
  通过给衝压出来的铝膜片按重量分组的方法........成功將破膜压力散布控制在百分之一以內。
  这项技术解决了当时困扰国际风洞界的破膜隨机性问题......在测量方面,系统集成了压电式压力传感器和热电偶,能进行高频压力与热流测量......
  数据则由高速示波器记录,使其能在短暂的20毫秒內捕捉定量实验数据,超越了当时普遍依赖人工判读和照相记录的落后方式.......
  ................
  挑选好所有技术之后.....苏铭直接选择了兑换。
  选择零散兑换技术的话.....35万积分只消耗了25万积分。
  因为一些炼钢技术和功基础设备的技术.....不需要兑换了,现在的数控工具机就能生產。
  这样算下来.....不仅积分省了5万多,技术也更加的先进。
  “零散兑换的方式......確实不错!”
  “以后也许在兑换武器装备.....也可以选择这种方式。”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