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古城(5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三月,倭寇数千人,寻攻县城,参将张铁督兵对了垒,自辰至申,倭寇始退。
  明•三十八年(1559年)四月,倭寇犯县城,登西塔山,参将张铁率众御之射杀贼寇数人。相持至夜,贼始退。
  民国三十二年(1944年)十一月十六日,县城沦陷。
  民国三十四年(1946年)六月,日军撤出乐清,县城重光,国民党县政府迁回县城。
  1949年五月十日,国民党当局向北撤逃,乐清县城解放。
  从以上史料看来,倭寇打进城两次,被击退两次,日军长时间占领了一次。最为耻辱的是国民党政府,自毁城墙,不战而逃!以至于后来,无城可守。
  耐人寻味的是:城墙是为了抵御倭寇而建,固城死守;也是为了逃避日寇而拆,毁城而逃,这到底是历史的故意还是民族的悲哀?!如果,当时用建筑城墙的巨资去制造战船和兵器,御敌于国门之外,可以在大海上消灭倭寇,该多好。
  事实上,历史已经做了结论: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三月十七日,明军合三关兵船,会剿倭寇于福建流江洋面,毁敌寇船大小七十余艘,斩首数百级,救回四方被掠女子六百余人,自此倭患尽息。
  固城而守或毁城而逃,城墙的遗址记录了我们先辈的顽强、荣耀和软弱、耻辱!也记录了百姓造反的光辉篇章:
  元•至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台州人俞道安响应方腊起义,五月攻占县城。
  正十年(1350年)方国珍(黄岩洋屿人)率众起义造反元,十二年(1352年)进驻乐清,旋即退。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六月二十五日,朱元璋部参军胡深攻克乐清。
  清•顺治六年(1649年)邑人陈杜之、胡元响应永嘉何兆反清起义,引何部二三百人攻县城。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月卅日郑成功部攻克县城。
  康熙十三年(1674年)六月初五靖南王耿精忠部将乐清副将苏木代杀于西门城楼。次日,耿部朱飞熊进城。
  咸丰四年(1854年)十二月十八日凌晨,虹桥巨振汉起义军,攻入县城。
  清•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初九太平军李世贤部王明观、娄天安攻入县城。
  清•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初一乐清劝学所曹志旦等响应杭州光复,揭白旗起义,上午,滕华钦等一千人,从白石出发攻县城。
  翻阅县志,古城还遭受的很多次大自然的袭击:
  宋•乾道二年(1166年)八月十七飓风暴雨,拔树漂屋,加以夜潮泛滥,城乡人多溺死。
  清•康熙六年(1667年)虎入县城,守军用炮将其击毙。
  清•嘉庆元年(1796年)县城、大荆城均毁于台风。
  清•光绪十年(1884年)狼群出没伤人
  县城内亦不免。
  我们祖国的万里长城,工程浩大,它抵御是我国少数民族,是兄弟民族之间的纷争;而我们家乡的区区八里城墙,虽短,抵御的却是外国的侵略,我为家乡的古城墙而骄傲!
  古城的城墙早已消失了,它的遗址改造成了道路,建筑城墙用的丁头石依然埋在地下,它们永远支撑着古城子孙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我在选择宅基的时候,选择在老城基之上,挨着老护城河建了房子,因为我思念它、深深地眷恋着它!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