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古城(4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提兵来乐抗倭,共斩倭120余人,俘20人,救回被掠男女300余人。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五月倭自太平(今温岭)退经本县水涨,戚继光伏兵拦击。残余倭寇从黄华遁逃出海。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三月,戚继光军援闽过乐,肃清本县流散倭寇,自此乐清倭患平息。
  亭边上有戚武毅公纪念碑。上面刻着:
  东四省沦陷之第三年,叔梅承乏浙江之乐清,因有感于戚元敬先生之事,适逢第三特区颁发第一次行政会议决定,立碑纪念案,谋诸邑人,为建景贤亭于城西丹霞山下。既成,泐石而称曰:昔在宋世,岳家军名闻天下,及明中叶,亦艳称戚家军。岳武穆内夷剧贼,外摧强敌。扼于权奸,功高祸生,而身后荣殊,震耀今古;戚武毅北守岩疆,南除外患,遭时差隆,身名咸泰。顾浙江实建伟烈之地,而大树忘其茇舍,高山阕其景仰,感远存往,概然永怀。夫过京索者咸伫想于樊侯,登岘山者亦流连于羊傅,况勋庸迈古,向往切今者乎?
  乐清为邑,前临巨海,有明一代,数遘倭虐。当公莅浙,尝以道阻不及救援,而尔时寇攘闽、浙之寇,卒用廓清,无俾蹂躏于中国,斯者公之勋业,烂然光昭者也。叔梅追昌黎“痛定”之思,凛邱明“寇深”之语,冀随武九原之作,蓄孟子百世之奋。爰构斯亭,以资矜式。白鹤之山,君子所履。睹晚霞之建标,宛义旗之并起。洵见贤而思齐,肆杀敌以明耻也。南有萧台,岿然在前,取其声肃,益我心坚。始见部曲之整,终奏凯歌而旋也。近观双瀑,雨飞风击,众流震而澎湃,万类纷其辟易,又如见部曲之激烈壮怀,闻鼓毙鼙而赴敌也。若乃眷兹岩流,忘夫边裔,侯隐侯仙,实玩实可。抑或舍其大而细是求,遗其神而迹是泥,无当外侮之御,讵克前贤之继。敢告邦人,亦用以自励。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秋月
  亭边有一岩壁,高约十余丈,在底部有一石窟,形似双膝跪过的痕迹,其高约两米,宽约两米,深约一米,内壁中间有一道缝,像一扇紧闭的大门,壁上有两行字,一行白,一行红,形似狂草,隐约难辨,天书也,谁能读懂,就能开启此门,遁入其中。在溪的源头,还有一处瀑布,旁边的峭壁上,有一形似的洞穴,奇哉!
  传说,仙人所跪,也许是仙人被双瀑美丽的景色所迷,长跪不起而留下的痕迹。
  传说,明朝,戚家军兵困此谷,遇仙人护佑,他在石壁上用双膝跪出一个洞口,戚家军从山洞而遁,倭寇惊讶,突然,戚家军如天兵而降,从背后杀来,歼灭了倭寇。
  岩壁右侧,有一个斜而长的岩洞,又陡又险,小的时候我常常爬上去玩耍。
  在公社化的时候,在瀑布顶端的山坳里建了水库,源头被截断,深潭被填满,悬崖被炸塌,造了一条人造的溢洪道,山崖被改造得面貌全非,惨不忍睹,人们为之痛惜!白鹤寺毁了,可以重建,佛像可以重塑,大钟可以重铸,但是,双瀑飞泉的自然美丽的景色不可能复原!现在看来,小水库库容太小,而人们的用水量那么大,有没有它,可以说微不足道。一个小小的水库和一个绝美的自然风景相比,孰轻孰重?!由于一些当权者的愚昧和无知,给千年的古城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五
  在双瀑的顶上,群峰雄峙,形成一条秀美、幽静的峡谷,称西山谷,长约六里,是金溪的源头,有一条小溪蜿蜒于山谷深处。沿着山路而上,左侧是高高的棋盘山,山峰下面有一片石滩,名为仙人滩。那里是棋盘山的背阴处,常年不见阳光,稍有风起,阴风飒飒,乱石滚动,时常有樵夫在那里丧生。小时候,我常常上山砍柴,再危险的山崖、岩壁塌我也敢上,但是,就是不敢去仙人滩。
  沿着小溪溯流而上,有几个小村庄散落在山岙里。
  山谷里,溪水潺潺,苍翠的竹林,茂密的树丛,小鸟在婉转地歌唱,小松鼠在欢快的跳跃、奔跑。这里人烟稀少,窄窄的石头路,弯弯曲曲,沿着它可以到达山谷的深处,到底,溪流分两支,顺着小路往右是跨越小溪的石丁步,小路是通往石桥村子。沿着北面的小溪而上,远远地可以听到瀑布的声音在向你召唤,经过几个小巧玲珑的溪潭,爬过一段艰险的石滩和岩石,有一条瀑布展现在你的面前,它虽然不宏伟,可是,它娟秀、飘逸,像仙女下凡,那么轻盈、舒展。瀑布落入深潭,犹如玉珠落银盘,涟漪颤荡,霓虹高悬
  我常常带全家来此欣赏,每次都流连忘返。
  再往上,难以攀登,在瀑布的顶上,人烟罕至,还有一段更为神秘、险峻的山谷!
  六
  我家乡是一座千年古城,有一座雄伟的八里城墙,那么,现在哪里呢?在凤凰山上,有一座古刹:隐龙庙,在它的右前方百米处还有一段残留的古城墙,记得儿时常常去玩,现在,坍塌的遗址上长满野草,荒凉得使人不敢接近它;城里还有一段古城墙保留下来了,是因为利用它高不可攀的长处,成了监狱的围墙,戒备森严,使人不得靠近。古城墙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可是,渐渐地被远去的岁月湮灭了。
  据县志记载:
  东晋•宁康二年(374年)分永宁县地置乐成(城)县,这是本县建置之始。
  唐•天保三年(744年)县治所在地筑始城墙,周仅一里,南围木栅,以防金溪、银溪水患。
  明•洪武六年(1373年)县城筑石城,防御倭寇侵扰。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知县林有年重修县城,置城门六座有御倭寇。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知县扬钥(字启之,云南剑州人)重修县城历时七年始成。计周八里,高二丈四尺,墙宽二丈二尺,城门6座,小门4座,城楼6座,敌台18个,城剁1720堵。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一月,国民党政府为防敌机肆虐,拆毁县城城墙,以便于疏散。
  从史料记载,可以看出,早期的城墙是为了防水患,南面用的是木栅。后来,筑城墙是为了抵御倭寇的侵略,其作用时间长达566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在城墙下进行了很多次的激烈战斗:
  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倭寇进犯磐石不克,潜师于深夜直捣县城,男女老小被杀者,不知其数。
  明•嘉靖八年(1529年)四月,磐石卫因克扣军饷,发生兵变,倭寇乘机袭击县城西门,烧毁民房,大掠财物而去。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