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节(4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太好了。”
  “咱们约好五点钟碰头,”她又补上一句“地点在山顶的最高峰。”
  “就用这共字号的葡萄酒,为咱们干一杯,”我说。
  我们亲了个嘴,快活得都飘飘然了。
  要等太平山顶上暮色降临,这白天又怎么打发呢?
  好吧,先去看太极拳。约翰是精于此道的,一招一式都说得出名堂。那全凭内功,制约自如,真是绝了。看完打拳他又提出到胡文虎花园去看玉器展览,就在那边吃些“点心”权当午餐。我说好,只要不让我吃蛇就行。
  拍过了五十七张柯达彩色照片以后,我们便坐下来喝茶。
  “玛西今天也不知在办些什么公事?”我问。我这是想抚慰抚慰约翰的意思,他可毕竟是玛西手下的一名要员,不是个一般的导游。
  “她今天要跟工厂的负责人开会,”他说。
  “宾宁代尔公司也有工厂?”
  “严格说来这些工厂并不是公司的。我们只是跟他们订了包销合同。这也是我们企业经营中最关键的一招。就是发挥我们的所谓香港优势啦。”
  “什么样的优势?”
  “人力的优势啦。用你们美国人的说法,就是劳动力。香港人干一个星期挣的钱,还赶不上美国工人一天的工资。有的甚至连这么一点都还挣不上”
  “哪些人呢?”
  “童工的工钱就别想跟成人工比。能拿到一半就心满意足了。结果呢,一件漂漂亮亮的衣服在纽约的交货价格,才及得上美国或欧洲市场价格的一个零头。”
  “明白了。有意思!”
  约翰见我已经解开了这香港“优势”的奥妙,显得很高兴。说老实话,劳动力问题在旅行社的导游手册里是看不到的,所以我很乐意听他的开导。
  “再比如,”约翰又接下去说“一只饭碗假如有两个人想要,有个解决的办法就是一个人的饭两个人分着吃。这样就两个人都不至于失业了。”
  “不假,”我说。
  “是不假。”他笑笑,对我这句美国俗话很欣赏。
  “不过这么一来,两个人就都干了全份的活儿,却只拿半份工资了,”我说。
  “他们也照样很愿意,”项先生拿起了帐单。“我们要不要把车开到乡下去转转?”
  “哎,约翰,我倒很想到个工厂去看看。办得到吗?”
  “香港有三万家工厂,那还不容易?大到很大的大厂,小到家庭作坊,色色都有。你想看什么样的?”
  “嗯,我想去玛西的工厂走马看花参观一下,行不行?”
  “我当然一切ok,”他说。
  我们首先来到九龙的一个地区,这种地方你在香港的明信片上是怎么也看不到的。拥挤,肮脏,简直照不到一点阳光。街上挤满了乱哄哄的人,我们一路把喇叭按个不停,才算开了过去。
  车子在一个院子里停好以后,约翰说道:“第一站到。这是生产衬衫的。”
  我们走了进去。
  我突然觉得自己像是退回到了19世纪。到了马萨诸塞州的福耳河城。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