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6章 善变是人的本质,人是靠不住的(1 / 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1026章 善变是人的本质,人是靠不住的
  但凡有八千地痞,朱翊钧也就给了。
  这些地痞流氓、游手好闲之徒,四处欺压良善,是社会不稳定因素,问题是当下大明各府衙没有那么多的地痞流氓,四千真的已经很多了。
  还不能完全怪吕宋总督府得寸进尺的要,皇帝每次都尽力满足,都是皇恩浩荡惯出来的。
  很快朱翊钧就露出了一个释然的笑容,殷正茂的最后一本奏疏,其实是在提醒大明皇帝,南洋的发展速度很快,提醒皇帝南洋的重要性,希望皇帝、朝廷,不要放弃南洋。
  殷正茂到了晚年就变成了一个保守派,他更加看重能吃到嘴里的肉,而不是远在天边的金山银山。
  他认为,大明只要经略好南洋,就可以保证数百年昌盛了。
  这里面不得不提到一种货物,香料。
  南洋是当下世界最大的香料产地,而且是唯一产地,这些在南洋随手可得之物,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抢手货,比如永乐年间,朱棣就用香料代替过俸禄,并且得到了一定的认同。
  在泰西,香料是统治阶级的最爱,佐餐、用药、买地、税赋、嫁娶等等,几乎所有一切的贸易,都可以用香料进行支付。
  如果按照原来的时间线发展,为了得到香料,荷兰马上就要成立臭名昭著的荷兰东印度公司。
  荷兰将南洋殖民活动21年的垄断权,授予了东印度公司。
  而东印度公司每年要支付18%的分红给荷兰政府,换取垄断的权力,东印度公司可以独立建军、自主铸币、建立殖民地、与外国签订各种条约等等。
  经过两百年的殖民活动,终于建立了荷属东印度殖民地,也就是后来的印度尼西亚。
  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成立,就是为了得到香料。
  最开始大明格物院社科博士认为,泰西贵族、统治阶级对香料的过度追捧,是因为使用大量香料可以掩盖腐肉的气味,或者对肉类进行防腐。
  但经过了十多年的了解后,格物院社科博士们,否定了自己的看法。
  因为大明对泰西的了解逐渐加深,发现泰西的贵族,并不缺少鲜肉。
  隆庆二年,葡萄牙红衣主教拉努乔就任的庆祝舞会上,只有区区两百人的舞会,就用掉了1000只鹅、24只天鹅、200头猪、200头羊和30头牛,而且全都是现场宰杀。
  单这次的舞会就用掉了足足68斤胡椒、48斤的小茴香和12斤的肉桂,而这些香料的价格和那些鲜肉的价格几乎完全相同。
  在安东尼奥成为葡萄牙国王,要举办庆祝舞会的时候,用量几乎一致,只不过因为和大明关系良好,他的香料很便宜。
  在泰西,贵族、统治阶级,一年到头,新鲜的肉类供应无缺,所以用香料并不是为了掩盖腐肉臭味,也不是为了防腐,就是单纯的一种身份的象征,奢侈的代名词。
  用的越多,我的身份越是尊贵。
  一旦商品成为某种社会地位的象征,它的使用价值就变成次要,而交换价值、情绪价值就成为了它的根本。
  泰西很多穷人,会从商人手里购买小茴香,加在面包、浓汤和奶酪之中。
  穷人不会购买胡椒,因为胡椒真的太贵了。
  英格兰使者曾经献上过一种面包涂酱,引发了较大的外交冲突,礼部、鸿胪寺一致认为,英格兰使者要刺王杀驾!
  因为那种咸、齁、苦、酸到极致的涂酱,在大明士大夫看来,给狗,狗都不吃!
  但经过了仔细的调查后发现,这种名叫维吉麦图酱的玩意儿,在英格兰是真的很昂贵,因为它的所有原材料都是香料混合在一起调制,这东西在英格兰有钱也买不到,是不流通的好东西。
  法兰西使者、葡萄牙使者、西班牙使者、神罗使者、罗斯使者等,十分委婉的表达了他们的看法,在他们看来:英格兰就是美食的荒漠,调制出如此难吃的酱料,实属正常。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