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7章 放下谏言情结,尊重大明命运(2 / 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公开的、公正的、公平的律法执行办法,是第三个畅想实现的重要途径。
  朱翊钧让邸报转载了这一篇《文明:公》的文章。
  二月十七日,殷正茂下葬了金山陵园,位列万历维新功臣榜第四,仅次于王崇古之下,作为开海的柱石,殷正茂魂归大明,守护着大明继续向前。
  皇帝给殷正茂赠了吕国公,恩荫了殷正茂长子次子的后人,为尚宝丞,不视事,谥号文襄,经纬天地曰文,成其道;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
  文襄公这个谥号,是皇帝钦定的,而礼部给的谥号则是荣靖,这也是美谥,但和文字开头的谥号,差了不止一个级别,礼部觉得殷正茂这一生,都未曾入文华殿参与机要,这第一个文字,有些不合适。
  朱翊钧直接下了旨,不准内阁封驳。
  内阁封驳皇帝圣旨的权力,是非常非常有限的,皇帝听还跟你商量下,皇帝不听,直接下旨,礼部也只能遵守了。
  殷宗信带着盈嘉公主去了金山陵园为父亲守孝二十七天,躲避朝中的风雨。
  皇帝的第二封圣旨,殷宗信随天子一起南下,驻跸松江府后,和巡抚一起赴任吕宋的圣旨,没有被封驳,但朝中的反对意见很大。
  阁臣有两位不同意,大臣二十七人,有近半数还是坚持认为,殷宗信作为驸马留在大明稳妥。
  凌云翼作为次辅不同意。
  吕宋不是云南,云南比较穷,但吕宋很富有,南洋更富有,吕宋具备反抗朝廷的基本财力,哪怕是把殷宗信的封地放在元绪群岛,也不能再放在吕宋了。
  沈鲤和高启愚再商量后,他们还是不同意,二人态度一致,以祖宗成法反对,祖宗成法只是理由,根本原因和凌云翼是一样的,有的时候,忠诚与否,不是殷宗信自己本人能够决定的。
  朱翊钧召见了凌云翼、沈鲤、高启愚到通和宫御书房内。
  “坐坐坐,不必拘谨。”朱翊钧手里放着一大堆的考成册,他抓紧处理完手中的一页,用书签放好才合上,颇为感慨的说道:“朕把先生的活儿揽到了自己的手里,才知道先生的不容易。”
  “这考成法,事情是真的太多了。”
  张居正年轻的时候,做制度设计有点没轻没重。
  等到年纪大了,咬着牙还能做,但一场重病,导致他真的撑不住了。
  考成法,对百官进行考成,需要把一个政令,分解成各衙司的具体任务,这是一个统筹安排的工作,如果任务分配存在极大的不公平、不公正,就会造成官吏们对考成法的不满,导致政令无法推行。
  做统筹安排,这本身就很难了,还要考虑到层层施压、层层加码的情况。
  统筹安排,其实和熊廷弼在石见银山搞得指令经济非常的类似,张居正大病初愈后,算力完全不够了,人老了就得服老,精力不济就是干不动了。
  而且随着万历维新进程的推进,大明国事变得更加复杂。
  其实到了万历十六年左右,张居正就已经到了需要开府建衙增加算力,让统筹安排更加合理。
  可大明自有国情,早就废了宰相制度,张居正不能开府建衙,又硬撑了四年,到万历二十年十月,终于是撑不住了。
  别说张居正一个六十八岁的老年人,就朱翊钧三十岁正值壮年,面对这些千头万绪、包罗万象的复杂问题,也是非常头疼。
  “元辅为了万历维新,鞠躬尽瘁。”凌云翼非常佩服张居正,这个统筹安排的活儿,还能让多数人都认为合理,凌云翼自问,自己真的干不来。
  鞠躬尽瘁,堪称对一个臣子最高的评价了。
  “申阁老颇具才能。”朱翊钧带着几分欣慰的说道:“若非申阁老辅弼,朕光是处理考成事务分配,都要忙一整天,更遑论去操阅军马,批阅奏疏。”
  申时行入阁后,就已经接手了张居正之前的工作,但他毕竟初入中枢,处理这些事儿的经验不足。
  朱翊钧主要负责把关,其实这也是关闭廷议的原因,保护申时行,要给申时行更多的时间去适应,去积累经验,成为合格的首辅。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