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7章 放下谏言情结,尊重大明命运(3 / 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考成法必须要做做减法了,不能事必躬亲,适当的向下放权,很有必要。”朱翊钧和凌云翼谈到了考成法再改革。
  考成法好用,但之前一直在做加法,做减法,就是把指令变成计划,朝廷要抓大方向,而不是大方向小方向一起抓。
  一来,朝廷根本不可能完全抓住所有的小方向,朝廷要做的是抓稳大方向、抓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
  二来,朝廷根本抓不准所有的小方向,朝廷大臣们对地方诸事了解不多,朝廷的自以为是,往往给地方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
  就像赵光义搞的《平戎万全阵图》,搞的大宋军兵驻扎到了河里,还必须驻扎,否则就是不忠。
  就像徐州府在过去,总是要面临保漕运还是保民生的抉择,过去的徐州知州、万历维新后的徐州知府,只能保漕运,不保民生,毕竟权力只对权力来源负责。
  但刘顺之把这个窗户纸捅破后,反而把问题解决了。
  就像鼎工大建,层层加码,最后导致一些鼎工大建被迫赶工,出现生产事故和生产质量较差的问题。
  朝廷事事都想抓在手里,反而事事抓不稳。
  过去考成法对百官做指令,是没办法,维新先治吏,满朝文武天下百官,没有几个循吏,不做指令根本无法让国家机器正常运转。
  万历维新已经二十一年,指令变计划,就成了顺理成章、顺势而为。
  “申阁老这些日子经常去宜城侯府请教元辅,这些日子已经打算对考成法做减法了。”凌云翼往前探了探身子说道:“元辅知道考成法要做减法,但他还在内阁,这考成法就做不得减法,这做减法的事儿,只能让后来者做。”
  张居正是威权人物,威权人物最重要的就是威权不允许挑衅,甚至他自己本人都不能,考成法是维新根基之一,张居正自己不能变,只能由后来者变。
  申时行已经在写奏疏了。
  “殷宗信赴任吕宋之事,凌次辅两次反对,朕宣次辅前来,就是询问次辅意见。”朱翊钧正襟危坐,开始和凌云翼讨论殷宗信赴任之事。
  “陛下,吕宋养了五个水兵营,五个步营,这是三万营兵而非卫所军兵。”凌云翼斟酌了一番,他讲了一个数字,三万营兵。
  大明军兵制度是双轨制,以太祖高皇帝创建的军屯卫所制度为核心的卫所军兵,耕战一体,亦军亦农;以及嘉靖以后,以义募客兵为主的营兵制。
  营兵是职业军人,营兵的存在,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打仗,并且为了打胜仗,训练十分辛苦,除了打仗什么都不会,营兵是需要朝廷进行安置的,这些人脱离了军队,是没有任何社会生产能力的。
  而卫所军兵不打仗就是农户,只有打仗才会被征召。
  三万营兵,这已经是一个十分恐怖的数字了。
  要有三万营兵,最起码要有三十万的壮丁,才能遴选出如此多的营兵,而要养得起这三万营兵,每年光是俸禄支出就要六十万银,而军事装备、维修等等,最起码也要一百二十万银以上。
  吕宋能养得起这么多的营兵,而且还游刃有余,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警惕的事情吗?!
  “陛下,黔国公府当年领的是军屯卫所,时至今日,黔国公府带的兵马依旧是卫所军兵,而非募兵营兵。”
  “西南营兵都由刘綎将军率领,经过万历九年的俸禄改制,这些营兵的俸禄是由朝廷直接发放的。”沈鲤立刻补充了自己的意见。
  皇帝要参考云南旧事,对吕宋进行王化,那殷宗信就不能再领这三万营兵,而是军屯卫所。
  沈鲤在奏疏里一直说的祖宗成法,表面是驸马都尉不能任事,实际是营兵和卫军之间的区别。
  高启愚看二位阁老都说完了,才开口说道:“陛下,殷宗信和盈嘉公主感情极好,殷宗信把三个儿子都放在了大明教育,殷宗信不会背叛,但下面的人怎么想,那就不一定了。”
  “陛下,就比如臣当年在南京主持乡试,给的题是《舜亦以命禹》。”
  高启愚现身说法,告诉了陛下,有些时候,黄袍加身这种事,不被其本人意志掌控。
  当年高启愚搞出来的乱子,弄得张居正非常被动,为此张居正驱逐了高启愚,甚至高启愚被张居正百般为难,不是皇帝护着,高启愚早就被张居正收拾了,他两次用命做筹码,才换得了仕途的更进一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