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3章 姚光启的办法:发房子(4 / 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造船厂总办赵士祯也非常的为难,厂里进行了数次的匠人大会,都没有讨论出个办法来。
  按资历、工龄分,官厂也有懒汉,尸位素餐之徒,看起来公平,但这是对勤劳者的不公平;
  按身股分,一些个新入厂的匠人,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影响新匠人、学徒生产积极性;
  如果按年龄分,论资排辈,更加对生产积极性和生产技艺改良不利,大家都混日子好了,到年纪,该有的就都有了。
  该怎么分,造船厂也是非常为难。
  而这个按孩子分,就非常的微妙了。
  本质上,分房政策,在扩大匠人的整体规模,人越多,力量就越大,维护的的确是匠人这个群体的集体利益。
  赵士祯得到了皇帝的下章之后,立刻在船厂召开了匠人大会,宣布了最新的分法。
  如果因为生产事故、或者先天原因,匠人无法生育,膝下无子,或者就一个孩子,岂不是一辈子分不到官厂的房了?当然不是,因为领养也算。
  这和魏国公给军兵妻室发月粮、月钱的道理是一样的,军兵愿意领养四个孩子,直接可以每月领四钱银。
  无论是魏国公的给妻室月银,还是官厂分配官舍,这两个政令的根本目的是扩大集体数量,领养也是扩大集体数量。
  匠人大会最终通过了这种分法,大约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匠人赞成了这种分法,大约不到三分之一的匠人弃权或者反对。
  大明的匠人大会表决,真的很有意思,弃权被归为反对,因为在实践中发现,一些人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反对,弃权是一种沉默的反对。
  匠人们弃权或者反对,原因也很简单,部分匠人,觉得四个孩子实在是太多了,以官厂匠人的劳动报酬,四个就只能放养了,松江府好的私塾,附籍、束脩,都不便宜。
  但匠人大会已经通过了,这件事就只能这么执行了。
  朱翊钧仔细的观察了官舍的分配过程,发现赵士祯这些总办、会办,他们之所以如此赞同这个政令,其本身也有点不怀好意。
  赵士祯的目的,是为了让匠人有软肋,家庭、妻子、孩子都是匠人的软肋,软肋越多,枷锁越多,就越容易拿捏,更加容易听命行事。
  身股制、工盟、匠人大会这三个制度,让匠人们在官厂的地位上升,对于总办、会办、代办这些官吏而言,就是不太好管理了。
  但话又说回来。
  官厂都分房了,也有自己的三级学堂,到这一步,赵士祯那点不怀好意,怎么看都不算什么了。
  匠人们又不是住在与世隔绝的地方,住坐工匠们对官厂外的世界非常了解,那些民坊主们制定的那些苛刻条款,可谓是让人瞠目结舌,发薪是借债,离开要还债,从业要赔付,简直是骇人听闻!
  官厂是朝廷调节劳资矛盾的重要工具,官厂对大明生产关系的改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
  六月,泰西的大帆船再次到港,这一次到港的大帆船,终于不再只是葡萄牙的船队,而是葡萄牙、西班牙、尼德兰、英格兰四国的船队。
  尼德兰、英格兰的船队,过马六甲海峡,从西而来,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船队从东而来。
  其中英格兰的船队被拦在了琉球,尼德兰、葡萄牙、西班牙船队被准入到了松江府新港。
  英格兰使者发出了尖锐的爆鸣声!他们好不容易打通了航线,漂洋过海,因为引航技术落后,足足一年才抵达了大明,却被大明拒之门外了,。
  这让英格兰使者仔细和大明沟通后,才明白了缘由。
  还是私掠许可证的问题,在私掠许可证没有被取消前,大明不会和英格兰进行通商。
  按理说英格兰的三艘三桅盖伦船,应给被拦在马六甲海峡,但因为这是第一次来,所以准许其来到琉球,用船上的物资,购买一批货物,香料、铁锅、瓷器、茶叶等等回航。
  英格兰船队出发的时候有六艘船,抵达好望角的时候,就只有四艘,在抵达马六甲海峡的时候,就只有三艘了,这一艘迷航了,不知道去了哪里。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