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3章 姚光启的办法:发房子(3 / 6)
皇帝要跟名门望族联姻,而天下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在婚配这件事上,皇室、名门望族、普通百姓是一样的。
大唐把这种现象叫做闺门失礼,就是进了家门,骄横专制、蛮不讲理、在生活作风上不检点,还觉得理所当然,这些皇帝不能接受、名门望族不能接受,百姓之家就能接受了?
大明乱来,那大明就要再走一遍闺门失礼这个弯路了。
没必要再走弯路,生产力达不到的时候,搞这些有的没的,只会把大明搞没了。
姚光启写了很多,比如生产资料归属、生产关系改变等等,这些都是万历维新一直在念的经。
想多生孩子,好办,生产资料再分配,生产关系更公平,分配制度更加合理,让人们对未来饱含希望,就可以做到,这需要漫长的时间,一点点去建设制度,远没有愚民来的直接快速。
很麻烦,也很危险,既得利益者也很难对付,要是那么容易拿捏,历朝历代的变法,就不会以失败为主了。
念经解决不了问题,而且很多经,念起来对个人而言,也有些危险,比如阶级论第三卷斗争卷的经,姚光启的身份就暂时念不得。
姚光启除了念经之外,给出的具体办法,非常有意思,他给的办法是:发房子。
姚光启、王谦、李乐、申时行这些出身松江府地面的官员,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思考问题往往更加向物质层面考虑,也就是衣食住行。
申时行、王谦要用衣食住行对抗权力、金钱对官僚的异化,用松江纺官厂来对抗纺行业垄断资本这个庞然大物。
从物质的角度出发,解决问题,而不是从心性、道德等方面去解决问题。
发房子,先在官厂试行,官厂本就是发住宅的,不过发的没什么太好的章程。
不婚、新婚不给房,生两个孩子,就给一间房,但关系是租赁,生三个孩子,租赁全免,四个孩子,则将房契交给匠人夫妻。
“发房子。”朱翊钧看着面前的奏疏,眉头一挑,姚光启这显然是邪招。
大明官厂分配官舍,闹出了不少的乱子来,王崇古、王家屏等工党在各个官厂,营造了不少的万户园,专门发房子住,但是如何分配,一直没什么太明确的章程。
现在,姚光启给了一个章程,两个孩子的匠户,优先给房,四个孩子,房契到手。
之所以要在官厂推行,其实是为了政策更加平稳的落地。
官厂给官舍,主要目的是奖励生产,对于官厂而言,房子主要是建筑成本,这东西在当下也不是特别昂贵,一间小院,建筑成本也就三银不到。
姚光启给这个办法,理由也非常简单,要把福利给到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群体,而不是那一群不事生产,只想要侵吞公利的败类。
愿意做多个孩子的父母,是一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群体的表现。
朱翊钧忽然想到了魏国公徐邦瑞,提议给京营、水师军兵妻室月粮。
这个月粮分了四个等级,有媳妇的一个等级,有两个、三个、四个孩子的各一个等级,有媳妇一个月一钱银,四个孩子月给四钱银。
一共四个等级的优待政策一出,京营、水师军兵立刻引发了一股成婚的浪潮,执行了数年,到现在依旧是生机勃勃。
姚光启给的办法也是这样的,给母亲更多的福利。
“就先在京师和松江府试行一下,如果好用,就推行到官厂,官厂执行没问题,就广为推行。”朱翊钧朱批了奏疏,下章内阁,询问大臣意见。
分配这东西很难做到绝对公平和公正,既然分配一定要有个标准,显然姚光启所言的分配标准,算是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这算是一鱼两吃了。
大明鼓励生育从军伍,向着官厂这个集体扩大;顺便解决了官厂官舍分配的难题。
松江造船厂拥有船匠三万六千人,而造船厂官舍,只有两万一千个,新造好的一个万户园的分配,还没有进行。 ↑返回顶部↑
大唐把这种现象叫做闺门失礼,就是进了家门,骄横专制、蛮不讲理、在生活作风上不检点,还觉得理所当然,这些皇帝不能接受、名门望族不能接受,百姓之家就能接受了?
大明乱来,那大明就要再走一遍闺门失礼这个弯路了。
没必要再走弯路,生产力达不到的时候,搞这些有的没的,只会把大明搞没了。
姚光启写了很多,比如生产资料归属、生产关系改变等等,这些都是万历维新一直在念的经。
想多生孩子,好办,生产资料再分配,生产关系更公平,分配制度更加合理,让人们对未来饱含希望,就可以做到,这需要漫长的时间,一点点去建设制度,远没有愚民来的直接快速。
很麻烦,也很危险,既得利益者也很难对付,要是那么容易拿捏,历朝历代的变法,就不会以失败为主了。
念经解决不了问题,而且很多经,念起来对个人而言,也有些危险,比如阶级论第三卷斗争卷的经,姚光启的身份就暂时念不得。
姚光启除了念经之外,给出的具体办法,非常有意思,他给的办法是:发房子。
姚光启、王谦、李乐、申时行这些出身松江府地面的官员,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思考问题往往更加向物质层面考虑,也就是衣食住行。
申时行、王谦要用衣食住行对抗权力、金钱对官僚的异化,用松江纺官厂来对抗纺行业垄断资本这个庞然大物。
从物质的角度出发,解决问题,而不是从心性、道德等方面去解决问题。
发房子,先在官厂试行,官厂本就是发住宅的,不过发的没什么太好的章程。
不婚、新婚不给房,生两个孩子,就给一间房,但关系是租赁,生三个孩子,租赁全免,四个孩子,则将房契交给匠人夫妻。
“发房子。”朱翊钧看着面前的奏疏,眉头一挑,姚光启这显然是邪招。
大明官厂分配官舍,闹出了不少的乱子来,王崇古、王家屏等工党在各个官厂,营造了不少的万户园,专门发房子住,但是如何分配,一直没什么太明确的章程。
现在,姚光启给了一个章程,两个孩子的匠户,优先给房,四个孩子,房契到手。
之所以要在官厂推行,其实是为了政策更加平稳的落地。
官厂给官舍,主要目的是奖励生产,对于官厂而言,房子主要是建筑成本,这东西在当下也不是特别昂贵,一间小院,建筑成本也就三银不到。
姚光启给这个办法,理由也非常简单,要把福利给到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群体,而不是那一群不事生产,只想要侵吞公利的败类。
愿意做多个孩子的父母,是一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群体的表现。
朱翊钧忽然想到了魏国公徐邦瑞,提议给京营、水师军兵妻室月粮。
这个月粮分了四个等级,有媳妇的一个等级,有两个、三个、四个孩子的各一个等级,有媳妇一个月一钱银,四个孩子月给四钱银。
一共四个等级的优待政策一出,京营、水师军兵立刻引发了一股成婚的浪潮,执行了数年,到现在依旧是生机勃勃。
姚光启给的办法也是这样的,给母亲更多的福利。
“就先在京师和松江府试行一下,如果好用,就推行到官厂,官厂执行没问题,就广为推行。”朱翊钧朱批了奏疏,下章内阁,询问大臣意见。
分配这东西很难做到绝对公平和公正,既然分配一定要有个标准,显然姚光启所言的分配标准,算是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这算是一鱼两吃了。
大明鼓励生育从军伍,向着官厂这个集体扩大;顺便解决了官厂官舍分配的难题。
松江造船厂拥有船匠三万六千人,而造船厂官舍,只有两万一千个,新造好的一个万户园的分配,还没有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