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9章 衙斋卧听萧萧竹,不知民间疾苦声(3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王一鹗不拿这银子,师生情谊,基本上也就断了。
  朱翊钧心情极好,晃晃悠悠的回到了通和宫御书房,笑着对李佑恭说道:“王爱卿是想进步的,想进步就好啊。”
  “王一鹗拜徐阶这个座师,真的是倒了八辈子血霉,被摁在顺天府丞的位置上十年,动弹不得,现在再遭横祸。”
  想进步是好事,不想进步,无欲无求,才最是难以捉摸。
  朱翊钧心情好,是因为又多了一个可用之人,朝廷里能用的人,真的不多,多一个举重冠军,朱翊钧就能轻松很多很多。
  “申阁老严肃校风校纪,整顿学风之事,进行的怎么样了?”朱翊钧问起了申时行在大学堂搞的忠诚度筛查之事。
  李佑恭翻找了一本奏疏,放在了陛下面前,由衷的说道:“申阁老是个有才能的人,这种穿针引线的细致活儿,臣反正是万万没想到的。”
  朱翊钧看完了申时行的奏疏,正如李佑恭所言,申时行确实很有才能。
  申时行这本奏疏,核心宗旨只有一个,那就是所有大学堂毕业生的毕业考卷,要效仿科举制,进行糊名、誊抄、封闭阅卷的方式进行批阅,理由非常简单,防止庸才打着大学堂的名义,败坏学校的名声。
  十八座大学堂设立在大明各地,而非在朝廷眼皮子底下,有些事儿就看不太住了。
  地方势要豪右、乡贤缙绅、富商巨贾们的孩子入校混个履历,再简单不过了,要从制度上,防范大学堂毕业学子名不副实。
  大明的政治基本框架是条条块块,地方私相授受,非常正常,地方本来就是一块一块的,但不能弄一堆蠢货恶心人,善恶好坏不说,最起码不能无能。
  那么非常成熟的科举制,就值得借鉴了,这一套组合拳打下去,至少能把大学堂滥竽充数之徒,刷下去一大半,无法从大学堂毕业,如此才能让丁亥学制,培养出能用的人才。
  执行也简单,把各地乡试时候的章程,照搬一套过去,就完全满足需要了。
  丁亥学制,制度正在变得更加完善。
  朱翊钧朱批了这本奏疏,让申时行放心大胆的干,出了事儿,他这个皇帝兜着,这事儿损害了一些人的利益,尤其是势要豪右们想让孩子光明正大的成为人上人。
  申时行被攻讦,是理所当然的事儿,但皇帝不加处置,就没人能审判他申时行。
  万历维新的大臣们,肯做事,能做事,和皇帝有直接因果关系。
  因为皇帝肯为大臣们遮风挡雨,愿意承担本就应该属于皇帝的责任,而不是大臣们为皇帝陛下遮风挡雨,扛起他们根本扛不起来的责任,负重前行。
  按照千年以来,君君臣臣的基本逻辑,皇帝无错,都是大臣的错,惹出了乱子,皇帝把大臣推出砍了顶罪,但陛下不同,陛下至今就从来不做这些没品的事儿。
  连王崇古这个佞臣,只要对大明有用,陛下都会竭尽全力的保护。
  文成公这金字招牌立在这里,大臣们自然愿意贡献自己的才智,让万历维新更加扎实,走的更远。
  因为休沐,朱翊钧要上磨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正月十五,他在北大营和军兵们欢度了上元节,正月十六,新春伊始,老天爷普降甘霖,淅淅淋淋的雨夹雪,下了足足一天才停,一扫京师上空的霾灾。
  一年之计在于春,大明皇帝再次开始忙碌了起来。
  “先生忙什么呢?”朱翊钧在百忙之中,放下了手中的纸笔,活动着手腕问道。
  张居正年轻的时候,做制度设计没轻没重,即便是申时行做了减法,但依旧让皇帝忙的脚打后脑勺。
  “就是养养,种种地,养了两窝蛐蛐,还打算和李春芳一样,写个神魔志怪小说来,取名《西游记后传》。”李佑恭说起了张居正的清闲,是真的在颐养天年了,连过去的门人拜访,都被门房打发到全楚会馆找申时行去了。
  “挺好。”朱翊钧笑着说道:“先生倒是很有闲情雅致。”
  朱翊钧看完了奏疏,拿起了桌上的杂报看了起来,这些杂报是今年开春后的新杂报,为了争取全年的订阅,各家这第一期杂报,都会用最大的诚意去做,真的很有看头。
  比如翰林院在民报上,就刊登了一份文章《冠夫姓溯源考究》。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